
天津日报丨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
李坤
“讲深”,就是指讲得深入、深刻,不停留在字面上。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是指对道理的讲解不能停留在总结知识点或复述基本结论上,要把知识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呈现出来,用深刻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
讲出学理,闪耀真理的光芒。“学理”是指“科学上的法则、原理”,思政课的学理,就是指思政课蕴含的学术原理和理论价值。“道理”揭示的是事物的规律或规律性认识,体现“是什么”,解决的是事物的本然,“学理”探讨的就是事物所依据的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体现“为什么”,解决的是事物的所以然。思政课每一个道理,看似简单,其实都蕴含一定的学理依据。探寻学理,就要挖掘其学术分析框架,把学术分析框架解剖、理清,呈现道理的全面性、系统性,解析道理的内在本质,散发出真理的光芒。这就要求,分析每一命题背后的完整理论体系,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全方位的整体阐释“道理”的科学性,既要分析“是什么”,还要明确“为什么”“怎么办”,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其言更知其义。同时,打通政治命题和学术命题的对接之路,善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把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政策、政绩、政务寓于学理性解析之中,用专业性的学术话语探寻为政之道,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道理背后的理论逻辑、思想精髓,切实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
讲好常理,实现育人育心。常理,是指通常的道理或一般的规律,是道理的一部分,是对生活实践的总结。讲深思政课的道理,要把道理蕴含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生活常理讲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似深奥,但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理论,而是鲜活的、具体的生活实践。思政课蕴含着人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课程”,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灵魂课程”。它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得和失之间的“常理”,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它帮助青少年领悟蕴含“大我”与“小我”、“公德”与“私德”、“大德”与“小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它引领青少年把自身学习的具体目标和国家发展的大目标结合起来,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奉献青春力量。思政课既是“望远镜”,让人登高望远,传授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基本伦理,也是“显微镜”,让人见微知著,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是人生明确目标的“方向盘”。
探寻哲理,启迪人生智慧。哲理是从哲学的高度将事物提炼、总结、归纳、概括为规律性的真理,居于最核心层次,体现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深思政课的道理,就要从哲理上把一个理论背后所反映的哲学道理、哲学思维、哲学方法、哲学智慧呈现出来,把道理折射的世界观、方法论反映出来。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其实,任何一个理论的结论都有局限性,真理性是相对的,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但理论所内蕴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普遍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因此,要把道理所蕴含的哲理探寻出来,深入揭示道理得以建构的世界观、方法论,并用以启迪智慧、指导实践,使理论内蕴的方法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升华思想境界,启迪人生智慧,增强干事创业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历史主动性。
要把思政课的道理讲得深入、深刻,就要揭示道理背后的学理、常理和哲理。学理、常理和哲理是为讲道理服务的,挖掘学理、常理和哲理是为了更好、更深的了解道理。任何一个道理,不管是深奥也好、还是浅显也好,背后都会有一套学术理论、人生常理和深邃的哲学道理。学理、常理和哲理的目标都是为了说“理”、讲“理”,三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既各有特点又相互贯通,内在的统一于思政课的理论体系之中。三者是相互区别的。在思政课的讲授过程中,道理所蕴含的人生常理往往最直白、被教育对象最容易接受;道理背后的学理更具学术性、专业性的特点,需要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下功夫钻研、分析道理的基本原理,弄清道理的理论体系和逻辑体系;道理背后的哲理是更高阶的理性认识,是以道理为基础,以学理为依据,上升到哲学范畴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反映。三者虽然都是“理”,在层次上是不相同的,从不同角度反映的“理”的内容也不相同。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从日常的常理到科学的学理再到深邃的哲理,三者循序渐进,把“理”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坚持三者的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也要把握各自的特点,实现相得益彰,使教育对象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2JDSZK0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