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丨前有“兰若寺”后有“小妖怪”,传统神话讲述时代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07文章来源:浏览次数:10



前有“兰若寺”后有“小妖怪”,传统神话讲述时代文化

每逢暑期,神话题材动漫作品扎堆儿登陆荧幕。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以人妖比赛“讲故事”为线索,串联起对《聊斋志异》中数则小故事的全新演绎;《浪浪山小妖怪》则延续《中国奇谭》的风格,借“西游”故事背景讲述现代人的生活感悟。近年来,“哪吒”“白蛇”等系列动画作品的成功,让神话题材驶入发展“快车道”。当市场拥抱作品,观众愿意买单,对传统神话题材的开发与研究更需向高质量、高水平迈进,方能满足文化消费者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

除动画大片外,覆盖广大创作者与受众的二次元文化圈也在深耕神话题材。以天津为主阵地的“闹海荟ACGN创作展”已经成功举办过两届大型文化展会,策展人贾槟宇介绍:“ACGN涵盖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和小说(Novel),以ACGN文化为核心的二次元文化圈正在摆脱‘圈地自萌’、实现‘破壁破圈’,走进大众视野。我和朋友都是动漫收藏爱好者,经常参加海外的展会,发现外国艺术家对他们的本土神话再创作非常重视。中国的神话世界更庞大、神话体系更复杂,理应释放更强的文化影响力。所以,我们做第一届创作展的时候就选定‘哪吒’作为主题,邀请国内外的艺术家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创作;第二届创作展的主题是‘嫦娥’,还是中国神话人物,还是不同艺术家同题创作、同台展示。” 贾槟宇说,国潮元素在二次元文化圈广受欢迎,神话题材的插画、卡牌作品最受欢迎,但在作品阵容、内容深度、商业开发程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画系主任、天津市动画学会会长李铁长期致力于“中国神话”体系的跨媒介叙事研究,其改编自《聊斋志异》的动画短片《耳中人》入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李铁认为近年来神话题材作品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题材具有特殊性,传统神话兼具跨文化传播力与娱乐性,为创作者提供了叙事原型;二是网络改变了人们的阅读、观看习惯,志怪小说改编作品的“微型叙事”特质高度契合碎片化语境下的媒介消费逻辑。在谈到进一步挖掘神话题材的文化价值时,李铁表示:“神话重述必须尊重神话世界逻辑。神话世界逻辑是神话题材创作的基础架构,包括稳定的神格、神系关系、价值观念等。当前许多以神话为噱头的作品,往往混淆了人类历史中不同神话体系的逻辑,导致文化传播出现混乱。创作者想要重述神话、讲好故事,就要补足对中国神话世界逻辑的研究,避免混乱的架空设定,还要充分挖掘传统造型艺术,结合数智技术,创新视听表达,更要在审美上引领、带动观众共同进步,解码传统文化基因,重塑当代东方美学范式。”(记者 张译丹)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