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丨从文化浸染到“国赛”舞台获佳绩,津城高校学子如何——以声光影为媒 讲好天津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14文章来源:浏览次数:10



从文化浸染到“国赛”舞台获佳绩,津城高校学子如何——以声光影为媒 讲好天津故事

好故事,要用新方法去讲;城市文化的推广,也需要年轻人热情参与。近年来,天津高校学子运用青春视角、专业知识,以AI(人工智能)技术、IP(知识产权)打造、传统文化再创作等形式,主动挖掘并传播天津故事,在全国性赛事中屡获佳绩。津派文化滋养津城学子,而年轻人也成长为参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新生力量。

海河传“声” 两代人的天津印象

 “妈妈曾在天津工作,常对我说起这座城市的繁荣景象,让我从小对天津充满向往。”天津工业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王海燕,凭借AIGC公益广播作品《小津河长》荣获第23届上海国际大学生广告节一等奖。

王海燕所见的天津,是一座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城市。她表示,自己在本科阶段就对地域文化很感兴趣,还曾和同学们合作,为津门传统面食小吃“蛤蟆吐蜜”拍摄纪录短片。在此次的广播作品中,她将海河的历史由来、天津推行的“河长制”以及河道保护成果融合在8分钟的音频故事里,也将自己平时看到的海河夜景和内心涌起的对津派文化的热爱融入其中。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天津的文化、城市的魅力传播给更多人,也希望未来能“带妈妈看看天津现在的样子”。

高校学子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哪吒形象。

 IP之“光” 哪吒承载文化基因

高校学子拥有专业视野,擅长技术赋能,参与文化传播时自有其独特优势;当他们的目光转向对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设计时,也能充分发挥其“接地气”“聚人气”的青春能量。

获得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一等奖的《天津·哪小吒——津味文化文创系列IP设计》项目由樊泽宇、孟森博、林道润三名同学共同完成。樊泽宇是天津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爱戏曲;迈进大学校门之后,他发现许多外地同学只知“天津相声”,却不了解这座城市作为“曲艺之乡”的深厚底蕴;近年来,他感受到同龄人对天津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对这座城市的生活融入程度也越来越深。随着《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热映,樊泽宇决定从饮食、曲艺、漕运三大天津特色文化中寻找灵感,希望通过重塑天津人喜爱的哪吒形象,将公众视线引向天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来自黑龙江省的孟森博原本对天津的印象停留在小洋楼、海河上的桥和好吃好玩的饮食文化等方面,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知识后,他看待城市文化的视角发生了转变,走在街头会关注建筑风格和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好像发现了一个更深层、更立体的天津”。他将对城市文化空间的研究融入设计,让“哪小吒”更好地承载城市文化基因。

剪纸留“影” 传统艺术贯古通今

从新技术、新视野的潮流演绎到老传统、老手艺的匠心传承,大学生探索津派文化的路径日益多元,讲好天津故事的热情持续升温。天津城建大学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边佳鑫来自河北省,她对天津的文化探索始于一次次实地走访。“我经常去逛古文化街、杨柳青古镇,对剪纸、泥塑、年画等民俗文化作品很感兴趣。”她表示,正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自己才得以创作出《剪韵筑影——大郑剪纸之运河沿线建筑文创设计》,并获得第19届中国好创意大赛一等奖。为了更好地呈现大运河天津段沿线建筑风貌,边佳鑫多次开展实地调研,拍摄照片素材数百张,并从中精选出二十余张作为设计素材。“我借鉴传统剪纸风格,艺术化呈现天津特色建筑,凸显文化交融、民族团结的主题。”她表示,用创意传播津派文化,“不仅是我个人的兴趣,也像一种天然的使命”。

天津城建大学城市艺术学院院长张小开表示,近年来,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津派文化题材作品捷报频传。他认为,学生在天津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文化归属感。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自然体现,学生们在实践中收获了对于津派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体验到文化创新带来的“成就感”,激励着越来越多年轻学子主动投身于津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城市文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记者 张译丹 受访者供图)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