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艺匠心耀上合,志愿青春绽芳华——我校师生为上合峰会成功举办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圆满落幕。在这场展现大国风范与津门魅力国际盛会的背后,我校师生以文化传承者、志愿奉献者和责任担当者的多重身份,以独特的人文温度与青春活力,为会议增添了一抹亮丽而深厚的文化底色。
由天津工业大学郑勇教授带领的“天津郑氏漆器制作技艺”团队,将中国千年非遗技艺带入峰会现场,为中外嘉宾奉上了一场融传统美学与现代展示于一体的文化盛宴,不仅成为会议期间文化体验区的最热展台,更以其可体验、可感知、可共鸣的互动形式,成为中国文明与世界多元文化对话实践的一个精彩样本。
“我们从接到任务到正式展出,集中筹备了近两个月,针对新闻中心和外宾接待场景做了分级策展。”郑勇教授介绍。团队特别创作了两件主题为“太平有象∙晕金缠枝葡萄无极纳福罐”的漆器作品——一件传统盘口瓶器型陈列于上合主会场,庄重典雅;另一件现代创新器型则放置于新闻中心非遗展区,守正而出新。两件作品一古一今,相映生辉,引来多位外国元首长时间驻足欣赏,称其为“可触摸的东方哲学”。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郑勇团队创新推出“无极纳福扇”漂漆体验项目。以天然大漆为媒、以水为介,嘉宾们亲手将素扇垂直入水、缓慢移动,漆水相融、纹理自成,每一柄扇面皆是不可复制的艺术独创。这一过程既蕴含“道法自然”的东方智慧,又呈现“千扇千面”的现代艺术个性,迅速成为中外媒体记者和嘉宾争相体验的文化热点。
8月31日晚欢迎宴会前,各国贵宾被中国传统非遗技艺吸引,驻足观看、上手体验。法新社记者与同事连续三天前来体验,哈萨克斯坦总统广播电视综合体记者博拉特贝克在完成创作后兴奋地表示:“这简直是一场魔术!我要把这件来自天津的礼物带回国,告诉家人这就是中国的美学奇迹。”据统计,峰会期间日均超800人参与漆扇制作,许多外国嘉宾组团前来,有人连续制作多把,计划作为珍贵礼物带回本国。
而在峰会现场,另一支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的86人组成的学生志愿者队伍,同样以专业、热情、流畅的服务赢得各方称赞。从外语导引、礼宾接待到会务保障,他们用真诚的微笑和过硬的本领,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时代风貌。“这不仅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峰会期间我和伙伴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好每一班岗,用最真诚的微笑、最专业的素养、最周到的服务,擦亮这张青春名片,传递属于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本科生姜哲睿自豪地说道。
与此同时,根据全市统一部署,我校精心选派了一批政治过硬、能力突出、作风扎实的党员干部教师,下沉到社区服务。大家坚决服从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与指挥,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不仅为学校赢得各方赞誉、增添光彩,更以“天工之力”为社区提颜值、为城市添气质、为生活增品质,为峰会圆满成功筑牢保障。
漆扇流转,绘出文明互鉴之卷;志愿微光,彰显东道主之情。我校师生在峰会期间的精彩表现,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传承文化使命、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写照,他们以匠心与奉献写下了一张熠熠生辉的天工“烫金名片”。
(审稿:党委宣传部 刘玉靖 编辑:党委宣传部 刘孜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