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云丨津报早评 | 从“开盲盒”到选“生活搭子”大学第一课:学会与室友共处
津报早评 | 从“开盲盒”到选“生活搭子”大学第一课:学会与室友共处
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褪去后,不少新生开始感到焦虑:未来的室友会是什么样的人?每到开学,宿舍分配就像“开盲盒”,甚至被调侃为一种不容拒绝的“包办婚姻”——合不合得来,都得先住在一起,慢慢磨合。
传统的宿舍分配,有点像“玄学”。学校按学号、姓名或专业,像洗牌一样将天南地北的学生随机组合。这种做法在管理上高效,却也可能把完全不同的人塞进同一屋檐下。
分到志趣相投的室友,算是抽到“上上签”;要是碰上作息、习惯差异大的,也只好叹一句“缘分如此”。于是,“夜猫子”遇上“早起鸟”,“佛系派”撞上“奋斗狂”,摩擦悄悄埋下种子。“舍友选不好,白天黑夜全颠倒。”这不只是一句玩笑,更是不少人的真实经历。
不过,随机分配也有其意义。它促使年轻人学习与不同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学会包容、沟通和妥协。很多过来人说:“你是什么样,宿舍就是什么样。”高情商和主动性,往往能打破隔阂,让最初看不顺眼的人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如今,“05后”成为大学校园主力,他们更注重个性与契合度,传统“包办”式的宿舍安排已难以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越来越多高校意识到,宿舍分配不仅是分一张床,更是分配一段重要的人际关系和成长环境。
一些改变正在发生。例如,天津工业大学推出了“新生宿舍意向调研”,详细询问作息时间、卫生习惯,甚至性格类型。辅导员不再只是管理者,也在尽力帮学生寻找更合拍的“生活搭子”。这一转变,标志着高校管理理念的升级,从便于管理转向服务学生,从强调统一走向尊重个性。
当然,选择权也不是万能解药。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远非一份问卷所能涵盖。宿舍是否和谐,最终仍取决于每个人的珍惜和经营。入学第一周堪称“黄金塑造期”,大家初来乍到,都带着善意和期待。这时候不妨开一次宿舍座谈会,坦诚交流生活习惯、禁忌和期望。可以共同制定宿舍公约,把作息、卫生、费用分摊、空调使用等敏感问题以白纸黑字达成共识。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逛校园、共同置办公用物品……这些小事,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
网络上常见对奇葩室友的吐槽,而和谐平淡的宿舍日常却很少被拿来讲。这容易给人造成“大学宿舍关系都很可怕”的错觉。事实上,大多数宿舍都处于“还行”的状态。有点小摩擦,但不至于“宫斗”。真正亲如一家或视若仇人的,都是少数。
宿舍就像一个小社会。你也许无法选择“初始队友”,但却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整个寝室的氛围。与其担心遇到什么样的室友,不如先努力做一个通情达理、尊重他人、善于沟通的人。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已经在吸引和创造一段健康的宿舍关系。
就算最终没有成为挚友,能彼此尊重、和平共处,也是大学生活一笔宝贵的财富。从中学会的包容、沟通与解决矛盾的能力,会让你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