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工业大学XIN青年夜校 从天津亮到陇南
当陇南西和县丰收村的星空亮起第一颗星,村民文化广场上的LED串灯突然次第绽放,天津工业大学XIN青年夜校的招牌从大学“一站式”社区的活动室,沿着盘山公路,在秦岭余脉的褶皱里点亮新的光。
这个曾在校园里圈粉无数的青年夜校,原是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宝藏项目”。在天津工业大学的“一站式”学生社区里,大学生们曾围着电路板给同学讲芯片原理,用漆扇创作装点宿舍走廊,《国家》的合唱声常从活动室飘向操场。而这个夏天,实践团把整座夜校“打包”到了丰收村。
“和在学校讲课完全不一样!”志愿者李振赫举着手摇发电机笑称。在大学课堂里,他教同学用C语言编程。到了丰收村,他得蹲在地上,把电路板比作“星星的高速公路”,让孩子们看着电流像萤火虫般“跑”向灯泡。当八岁的妞妞把鹅卵石画成“会发光的土豆”,刘馨然同学突然懂了,夜校从校园搬到山村,变的是授课方式,不变的是用知识造梦的初心。
科普课堂上,从大学实践能力竞赛赛场退役的智能车成了“教具明星”。在校园里,它是精准绕桩的竞速高手;到了村里,大学生们拆掉外壳,让孩子们看清齿轮如何“跳芭蕾”。“就像你们在田埂上跑直线,它靠传感器找方向呢!”这样的比喻让孩子们立刻扑到赛道边,连刚干完农活的老爷爷都凑过来问:“这铁家伙认路?”
另一旁,歌声正乘着晚风飘向梯田。“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孩子们跟着李雅煊和孙彤彤姐姐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哼唱《国家》。“童XIN小课堂”里,《国家》的旋律有了新共鸣。漆扇课上,有孩子把天津的天塔和村里的核桃树画在同一片扇面,说“这样就像把两个家粘在一起了”。当“彩色喷泉”实验里的水流随着音乐跳动,孩子们突然发现,原来科学和艺术能在同一个玻璃瓶里共舞。
从校园到山村,变的不只是授课地点。在“一站式”社区里,夜校是专业知识的延伸;到了丰收村,它成了跨越山海的桥梁。灯光下,有孩子缠着大学生问“手机信号是怎么飞过高山的”,有孩子把写着 “我想当工程师”的纸条塞进志愿者的口袋,还有跟着妈妈来围观的留守儿童,第一次主动举起了手。
“原来知识真的能跟着人走。”指导老师陈雷看着孩子们追着智能车奔跑的身影,想起XIN青年夜校在校园里的模样。那时夜校的光,照亮的是学子的专业之路;如今夜校的光,正顺着孩子们的指尖,悄悄织就大山里的科技梦。这束从天津校园出发的光,终将在更多角落,点亮那些等待被看见的眼睛。
(审稿: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黄洁 编辑:党委宣传部 胡敏)
图片来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