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信天津”微信公众号丨百面绘天津|天津工业大学赵鑫:以AI赋能教育,以匠心传承文化
百面绘天津|天津工业大学赵鑫:以AI赋能教育,以匠心传承文化
在AI技术席卷全球的浪潮中,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赵鑫,以戏剧影视学科带头人的身份,带领团队探索出一条“人机共舞”的创新之路。他不仅将AI技术深度融入影视教学与创作,更以天津地方文化为底色,用数字影像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从高校课堂到中小学教育,从非遗活化到城市形象传播,赵鑫用实践诠释着“AI+文化”的无限可能。
“AI不是冲击,而是蓝海机遇。”这是赵鑫面对技术变革的坚定态度。2024年3月,AI视频工具Sora的横空出世曾让影视从业者陷入焦虑,但赵鑫选择主动拥抱挑战。他带领团队尝试十余种AI工具,从文案生成、分镜头设计到剪辑特效,逐步摸索出一套AI影视创作方法论,并将成果编入教材《影视编辑理论与实务(第二版)》,成为国内首批系统性融合AI技术的影视教材之一。
在他看来,AI技术正在重构影视行业的“毛细血管”:在创意阶段,AI可提供多元视角的灵感;在拍摄环节,智能工具能优化流程;在剪辑后期,算法可精准匹配画面节奏;在传播阶段,用户画像与反馈分析让视频内容“有的放矢”。“教学必须紧跟行业变革,否则学生将难以适应未来。”赵鑫直言。为此,他早在2023年便将AI短视频制作引入课堂,鼓励学生与AI进行“头脑风暴”,而非简单依赖工具。“人机共舞的关键,是让AI成为激发创意的伙伴,而非替代思考的捷径。”他反复强调。
作为一名深耕影像与文化的学者,赵鑫始终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调任天津工业大学后,他带领团队启动“大美天津”系列AI创作项目,用科技讲述津门故事。
海河上的桥梁成为首个切入点。《桥见今朝》以AI微短剧形式,展现解放桥、永乐桥等天津地标的历史脉络与技术突破,致敬桥梁背后的劳动者;非遗主题作品《津夜泥趣》则聚焦“泥人张”,通过AI动画还原传统技艺,探讨非遗文化在当下的推广之道;今年清明推出的《哪吒清明行》更是大胆创新——哪吒“重返”传说起源地陈塘庄,目睹城市新貌,将民俗知识与城市发展巧妙融合。
“AI不是冰冷的工具,它能让文化传播更生动、更接地气。”赵鑫团队以剪纸风格制作的《AI天津》,用市民熟悉的非遗元素呈现五大道、小白楼等地标,在社交媒体引发“跟着AI影像逛天津”的热潮。这些作品既保留了文化内核,又借助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让地方叙事焕发新机。
在赵鑫的课堂上,AI是学生的“创新合伙人”。他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教学逻辑:拒绝直接套用AI成品,而是通过“提示词句型”引导工具生成灵感,再结合人文思考进行二次创作。例如,学生需先分析AI生成剧本的不足,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再与AI协同优化。赵鑫说:“AI的输出是起点,不是终点。唯有经过批判性思考,才能诞生真正的好作品。”
这种“人主导、机赋能”的理念已初见成效。学生们创作的AI科普短视频、校园文化微短剧等作品,既体现技术前沿性,又充满人文温度。更令赵鑫欣喜的是,团队开发的AI创作流程正走出高校:他们与中小学合作,让孩子的手绘通过AI“动起来”,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未来还计划将红色文化、博物馆馆藏转化为动态故事,让历史资源“活”在当下。
面向未来,赵鑫的蓝图愈发清晰:他计划打造“AI影像实证”平台,通过老照片动态修复、文物数字活化等技术,构建天津文化的“数字记忆库”;与文旅部门合作开发“AI城市漫步”项目,让游客透过手机屏幕感受虚实交融的津门风情;推动AI教材进入中小学,培养孩子们的科技素养与文化自信。
“爱拼才会赢,在AI时代更要敢拼敢闯。”这是赵鑫常对学生说的话。在他看来,技术狂飙的时代,人文精神始终是创新的底色。用AI讲好中国故事、天津故事,让科技赋能文化,让人文引领技术——这位“跨界”教授正以笃定的步伐,走出一条属于中国影视教育的创新之路。
从高校讲堂到海河之畔,从非遗工坊到中小学课堂,赵鑫教授的探索证明:当传统文化拥抱AI技术,当人文精神与科技创新交织,文化的生命力将在数字时代迸发更耀眼的光芒。正如他所言:“人机共舞的广阔天空,正在我们眼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