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丨共同生产: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发布时间:2025-02-07文章来源:浏览次数:10



共同生产: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了“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而城市整体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建设。特别是伴随社区公共服务范围和内容的拓展,对原有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民生,连接着民心,如何破解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主体参与度不够等难题,以共识为驱动共享为联结,通过主体吸纳拓展社区原有治理主体和资源的共同生产路径为此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一、以共识为驱动,激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参与动力

多元主体是否有动力参与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整个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和效果,依据社区治理实践的具体情况,这种动力可以分为初始动力和持续动力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利益、责任、需求和压力等方面的共识驱动,促使初始动力生成。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居民参与的初始动力主要来自于利益、责任、需求和压力,这些因素可以较好地解释在自愿和非强制情境下人们为何会达成共识,开始愿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活动;在利益方面,主要是指受到利益影响的居民愿意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和行动中来,如居民可能会因为公共服务供给情况的改善,所带来的房产升值、就业机会增加等个人利益考量而加入;在责任方面,主要是指居民对自己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认知与认同,认为自己有义务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如承担居民责任、党员责任、志愿者责任等;在需求方面,伴随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内容的多样化以及社区居民需求的差异化增大,加之资源本身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布就存在差别,这就为居民通过利用各自的资源来满足彼此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在压力方面,在压力情境下所进行的个体适应是参与公共服务共同生产的原因之一,如当前社区治理建设过程中居民公约、物业管理规定、社区服务政策等制度会逐渐促使居民达成共识,愿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二是通过回报与信任等方面的共识驱动,促使持续动力生成。持续动力的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多元主体基于回报与信任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衡量自身在共同生产过程中的行动价值,以激发其持续参与的自觉行动,进而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系统的良性循环。在回报方面,主要是指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所获得的回报,如有的社区针对居民需求,创新街道“带娃”模式、提供特色“养老”服务等,通过招募社区志愿者、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等途径,以场地换服务,以公益项目为主线,不仅盘活了已有的空间资源,也为辖区内“一老一小”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活动,不同主体既为公共服务供给贡献了一份力量,同时也满足了自身的部分诉求,激发了其持续参与的动力;在信任方面,信任能够降低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心理成本,基于对社区相关组织和领导者的信任,自愿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规划、实施和监督,如老旧社区改造工作的顺利完成,会持续增加居民对社区管理的信任,从而为后续其他社区管理事项的沟通减少阻碍。

二、以共享为联结,拓展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与资源的范围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共同生产路径,除了常规的公共部门之外,还强调将更多的主体纳入进来,赋予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双重身份,它们既是服务生产者又是服务消费者,要重视这些主体自我服务能力和自我参与能力的开发。多元主体协作参与公共服务生产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的共同生产路径可以分为主体吸纳、资源整合和共同生产行为三个阶段,通过不同阶段的共同努力,促使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是通过主体吸纳拓展原有主体范围。社区治理的共同生产过程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涉及街道、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居民等多个角色,根据各主体在社区公共服务共同生产中的功能定位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关键主体和辅助主体。其中,关键主体是指那些具有决定性作用和核心影响力的主体,他们通常拥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号召力和执行力,如社区居委会在动员社会组织和居民广泛参与,统筹社区内外部要素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有效连接作用等;辅助主体是指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扮演着次要和支持的角色,如居民在社区环境维护中自觉遵守社区公约,社会组织通过志愿活动或公益项目深入社区,承接政府释放的社区服务功能等。

二是通过资源整合盘活分散资源。这种资源既包括财物、知识等有形或者无形资源本身,也包括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协调的技术支持。在资源本身方面,资金等物质资源投入是基础,发挥多元主体等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优势是条件,利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主体在知识、信息和服务方面的优势,支持社区基础设施改善和文化建设,同时引导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开展自助自治,从而实现服务供给质量的提升;在技术支持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信息聚合,动态把握居民需求,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如社区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的“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务圈、在线议事平台以及集智能门禁、视频监控、报警联防在内的安全防范系统等,这些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智慧化服务。

三是通过共同生产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共同生产行为的整个过程通常包括共同决议、共同交付和共同管理三个阶段。其中在共同决议方面,主要是指社区成员与政府部门等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需求识别、规划和决策过程,如由业主投票推选组成的业委会,使得业主能够直接参与到社区管理的决策过程中,更加及时地反映社区成员实际诉求;在共同交付方面,主要是指社区成员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实施和执行,是一个将“任务书”变成“成绩单”的过程,旨在搭建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协作框架,如居民楼加装电梯项目中,由居民代表、社区干部、电梯安装公司签订加装电梯三方协议,通过积极沟通达成一致,顺利完成项目交付并投入使用;在共同管理方面,主要是指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日常管理,强调公共产品和服务项目的维护和可持续性,如在市容考评中,将物业公司作为责任主体,考核结果与其资质审核相挂钩,以此更好地激励物业公司细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等。

(作者分别为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