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质态带动业态 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发布时间:2024-10-07文章来源:浏览次数:10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质态带动业态 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立足于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价值禀赋,依托科技、制度等创新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和业态模式,通过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提升、全产业融合而形成的乡村现代产业和生产服务组织形态。通过乡村产业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可有效促进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最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强化现代科技和装备支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包括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智慧旅游、乡村数字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要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促进粮食产业经济提质增效,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科学育种深入推进种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业科技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要加强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加快产业化应用步伐。同时,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利用等协同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如针对盐碱地等非传统耕地资源,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引导林果业、饲草、现代畜牧业等利用“四荒”等非传统耕地资源发展大粮食产业。

提高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针对不同地形地貌,要有针对性提升农业机械化、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构建更加系统完备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突破水土、光热等资源的限制,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同时,加快补上烘干仓储等产业链短板,以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稳产增产。

创新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创新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加快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更好满足老百姓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全面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做好“土特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根植于“土”,开发乡土资源,提升乡村全方位价值。乡村产业发展要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科学选树优质品种和发展方向,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充分激活本地优势资源。同时,根据乡村生态特色和文化资源,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如发展农耕体验等,提升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全方位价值。

围绕“特”字做文章,打造乡村特色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要突出地域特点,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高质量特色产品和产业,围绕“特”字开展特色品种培优、品牌培育、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三品一标”行动,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把乡村特色资源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以“产”为要,真正建成产业,打造乡土特色产业集群。要稳定特色农产品生产效益,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将现代科技、管理、数据等融入乡村产业之中,真正建成特色产业。

促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健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农业产业效益低,根源在于产业链条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加快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条延伸。加快预冷烘干、储藏保鲜、现切包装等加工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清洁化加工工艺,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加工协同发展,将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要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健全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

促进乡村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加快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要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探索发展植物工厂、垂直农场等,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要发挥乡村在民俗、建筑、非遗技艺等方面文化传承功能,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培育生态旅游、亲子研学、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结合民俗文化、特色手工等开发乡村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市集,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

推动现代服务业在乡村落地落实,加快健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健全的产业体系离不开现代化的服务业,要加快发展耕、播、药、肥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电子商务、金融贷款等生活性服务业,健全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将先进适用的品种、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要素有效导入农业生产,要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等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更好满足乡村发展需要。

(作者杨超杰 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