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保障报”微信公众号丨基层就业 铸就美丽人生——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察(五)

发布时间:2024-09-09文章来源:浏览次数:10



基层就业 铸就美丽人生——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察(五)

随着基层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推进,到基层就业成为很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基层就业项目的持续实施,让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意识到,随着基层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基层一线也是大展身手的广阔舞台——很多高校毕业生从被动到主动,选择在基层施展才干,服务群众。

服务基层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您可以先报名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取得技能证书后,会有更多就业选择。”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九团便民服务中心,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的于河平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来到边疆。目前他已经能熟练地为群众解答问题。

于河平的爷爷是上世纪60年代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医务人员,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于河平对基层工作充满向往,“大学一毕业,我就报考了‘三支一扶’项目,算是家风的传承吧。”

基层公共就业项目和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为愿意服务基层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空间,且互联网时代让信息的获得、交互更顺畅。这些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服务基层。

今年4月,记者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再次见到宋国英。16年前,刚刚毕业的宋国英选择加入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成为城固县徐家堡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11年前,完成志愿服务后,她选择留在基层继续教育事业。十几年深耕教育,桃李满天下的她,个人事业也实现了新发展。2023年,宋国英晋升为城固县考院教育集团总校副书记、副校长。从在基层工作打下第一根桩起,她就将基层和自己的理想绑定在一起,“如今,基层就业氛围正浓,我的很多学生也选择大学毕业后回到基层工作。”

记者了解到,有很多高校毕业生为了实现人生理想,选择到基层工作,像热衷教育事业的南京大学毕业生袁辉,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的教师岗位;甘肃政法大学毕业的高承龙,为当地群众提供法律援助12年;山西农业大学毕业的赵剑,数年如一日,在太原市尖草坪区从事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的杨媚,通过示范种植大棚蔬菜,带领重庆市荣昌区双流村村民发展蔬菜种植……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就了一番事业。

据统计,通过实施“特岗计划”,近年来已为中西部地区22个省份的1000多个县、3万多所乡村学校,补充了115万名教师。

截至2023年底,“三支一扶”计划已累计有55.2万名高校毕业生“奔赴山与海”,其中近七成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基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去年底,已累计选拔派遣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以西部地区为主的2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志愿服务。

贡献才智挑起造福一方大梁

2013年,毕业于南昌大学的吴标,辞去待遇优渥的工作,回到家乡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十年过去,已担任瑞洪镇镇长的吴标挖掘当地传统优势产业黄鳝养殖的潜力,组织退捕渔民和养黄鳝大户前往湖北仙桃等地学养殖经验,请来专家讲授养殖以及营销知识,并联系银行、保险公司提供金融和保险服务。如今,瑞洪镇黄鳝养殖总产值已达约5亿元,人年均增收7万元。

很多高校毕业生正是看到地区间的发展落差,在寻找就业机会过程中,怀揣“改变一方造福一方”的梦想,选择到基层,改变基层状态。有的人是通过考取基层公务员干事创业,有的人是依托当地资源创业进而带动就业和经济发展。

新疆工程学院2012届毕业生王云刚看中家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的丰富旅游资源,返乡办起了第一家民宿。在他带动下,当地从最开始仅有几户牧家乐,发展到如今拥有各类民宿200余家——旅游产业吸纳全村近90%劳动力就业,从事民宿经营的家庭年均收入增长近20万元。

 “高校毕业生依靠旅游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拔高了本地旅游产业发展上限。”特克斯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专职副局长沈亚南如是说。

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部门推荐进入基层公共服务部门,以学科优势改造升级当地公共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为当地百姓提供贴心细致的服务。

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人社部门就业机构推介,江西科技学院毕业生努尔曼古丽·乎加不拉选择了家乡社保所的公益性岗位,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帮助群众办理各项社会保障业务。

 “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服务基层,无论是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人力资源错配问题,还是对大学生自身成长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智库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鲍春雷如是说。

随着措施不断完善,基层公共就业项目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引导毕业生树立基层就业观成才观等方面发挥了示范效应。只要年轻人愿意,理想和事业、机会和成功,基层都有。

政策引导基层成为就业沃土

近年来,我国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也日益完善。“学校联合教育、人社等部门,开展基层就业政策宣传,引导学生由‘小我’视角向‘大我’视角扩延。”天津工业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杨蕾说,“我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2022届、2023届毕业生中有1230人到西部地区就业,120人加入国家或地方的基层工作项目。”

各级各地人社部门,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政策,对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高定工资、提前转正定级等政策,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适应基层治理模式创新需要,挖掘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科研助理等基层就业岗位和机会。

教育部门在学校期间,以政策性引导和主动式帮扶介入,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支持各地扩大实施地方基层项目,鼓励各地健全支持激励体系,出台更多地方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就业创业。

各地人社部门创新引才制度,致力于将这群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锁定在当地。福建实施城乡基层就业岗位募集发布计划,吸纳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山东开展城乡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筑基行动”,广泛开发城乡基层就业岗位。辽宁大连以“青年学子留连来连高校行”专项行动和“我爱大连·就选大连”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将政策、服务、岗位送进校园……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但仍有部分人员的就业观念还有待调整。同时,基层就业岗位有待进一步开发,基层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也有待完善。

 “应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宣传引导,结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重点从在基层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角度进行宣传,增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鲍春雷建议摸清底数,全面梳理需要高校毕业生、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数量和类型;结合地方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需求,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岗位,将其作为人才引进的“蓄水池”。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