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以《人民论坛网评 | 以经济发展新动能全方位助力共同富裕》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发布时间:2022-05-24文章来源:经理 孔文师浏览次数:225

2022年5月24日,人民论坛网以《人民论坛网评 | 以经济发展新动能全方位助力共同富裕》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人民论坛网评 | 以经济发展新动能全方位助力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即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离不开技术的积累和跨越式发展的消费升级。那么,如何实现推动共同富裕和经济发展新动能之间的良性互动呢?这就要求我们依托经济发展新动能,利用技术型高成长企业及相关服务型企业的发展红利,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者的所得总量;在二次分配中,提高全体人民共享的资源总量;在三次分配中,提高向困难人群倾斜的资源总量。通过新增社会财富在全体人民间的充分涌动,有效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以消费升级促进技术迭代和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

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利于优化初次分配的结构,提高劳动者的所得总量。初次分配是指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其中,按劳分配是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体现着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由新兴产业催生的广阔市场可以为劳动者的收入创造可观的增长空间。因此,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有利于企业贯彻落实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优势使之收入与劳动贡献相匹配,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此外,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可以促使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又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为劳动者创造更多中高收入的就业岗位,使“白领”与高级“蓝领”队伍不断壮大,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在当今时代,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关键变量,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选择可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也可以为广大劳动者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形成企业发展、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的良性互动。

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利于提高二次分配的效能,提高全体人民共享的资源总量。二次分配是指政府通过税收、财政支出等方式参与到国民收入分配之中的过程,充分发挥政府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一方面,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不断优化和完善,以税收鼓励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力度,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征收税费进行再分配,有利于做大做强社会保障的资源总量,实现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全覆盖”。这可以助力形成一揽子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等困难人员生活的政策工具;也可以为城乡基本医疗和社会保障注入种类完备、层次分明的资源储备,实现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机制;还可以为不同情况的老龄群体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撑,改善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增强老龄群体的再就业韧性。总之,通过二次分配的调节,既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做大资源总量,又能让人民群众在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

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强化三次分配的保障,提高向困难人群倾斜的资源总量。三次分配是指社会主导的分配,它来自社会的自愿捐助、慈善捐助等,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在遵循自愿、公开原则下进行的社会分配。我国鼓励支持企业和企业家在有意愿、有能力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在客观上也会起到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高新技术企业也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加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渠道,带动困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发展,努力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积极推动健全公益慈善体制机制,可以有效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总之,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要依托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推动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在高质量发展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作者:经理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孔文师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