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网以《把退休支部工作做到“家”的老支书》对我校做了报道
2019年9月20日光明网以《把退休支部工作做到“家”的老支书》对我校做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把退休支部工作做到“家”的老支书
把退休支部工作做到“家”的老支书
——记天津工业大学离退休党委机械支部书记陈万卿
240张支部活动照片分类做成4个小短片,十九大后,10万字手写学习记录,每天坚持学习……退休14年,当了12年支部书记,如今76岁的天津工业大学离退休党委机械支部书记陈万卿,他本是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授,现在仍然为支部建设忙碌着。
当党员“问不倒”的支部书记
2018年,是天津工业大学基层党组织建设“五大工程”开局之年,也是陈万卿学习之年。陈万卿当支部书记,有一个体会,那就是要想说服人,自己先得弄清楚。为了当好支部书记,陈万卿在理论学习上较起了劲儿,下足真功夫。
陈万卿退休十几年了,但他带的支部确是个不折不扣的高知支部。36名党员中,有10名教授、20名副教授,这些人凡事都很认真。支部书记首先得理论上让大家服气。
“作为支部书记,首先要明确责任,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陈万卿清晰地记得“在小红本新党章第47页第五章第三十四条,对支部书记的责任有7大规定”。为了做个称职的支部书记,他说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
陈万卿随身携带的小包里装着党的十二大以来的六部党章:1982年党章,1997党章,2002年党章,2007年党章,2012年党章,2017年党章。他说:“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党员必须遵循的。每一次党章修改,意义都很重大,带在身上,可以随时翻阅学习。”十九大对党章做的107处修改,他都在新党章上做了标注。党员提出的问题他一一回答,并找出出处。
“精典理论需要反复学,深入学。”2018年适逢《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作为一名老党员,陈万卿又认认真真研读了一遍《共产党宣言》。他说:“从53名党员发展到今天8900万党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追随者,为什么?是因为我们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我相信《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美好蓝图一定能实现。”
陈万卿书桌上摆着厚厚一摞理论著作。“我们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就要学懂弄通他的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他最喜欢读的,他说,“这套书按专题分类排版,学习起来更系统,也更容易理解。”
“肚子里有墨水,说话才不心虚。”陈万卿常说。204页、10余万字的摘抄本上,工工整整记录着十九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重点内容用红笔圈起来,空白处密密麻麻写着他的理解和感受。
支部党员们清楚地记得,十九大召开后,陈万卿给大家讲了近一个小时的党课,专门解读十九大报告,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内容,他都烂熟于心,是做足了功课的。”
早晨晨练,同住学校家属院的老党员们都喜欢跟陈万卿聊天,谈谈国家大事,说说最新社会热点。
当党支部书记不仅要动嘴,还要跑腿
陈万卿所在的支部有36名退休党员,其中行动不便的14人,80岁以上的14人。如何把这些人聚拢起来,加强支部的凝聚力?他的体会是腿儿要勤。他和支委不定期乘坐公交车辗转于医院和党员家里,探望病情,关心生活,解决困难,把党的关怀和新精神送达每一个人。
贯彻执行党组织的要求,陈万卿从来不打折扣。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他和支委第一时间把新党章、党徽和十九大报告送、发到党员们手里。“学习新理论是耽误不得的。”陈万卿说。
2016年,适逢建党95周年,党委要求上报生活困难党员人数并开展慰问,陈万卿他们如实报了。有人认为他们是自找罪受:“报得多,需要跑的路就多,你们那么积极干什么?”陈万卿他们不以为然。
顶着炎炎烈日,换乘两趟公交车,当近90岁的老党员开门见到满头大汗的陈万卿他们站在家门口时,感动地说:“你们年纪也不小了,这大热的天儿,要出个差错可怎么好?”
有一位党员身患糖尿病多年,并有严重并发症,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常年卧病在床。陈万卿他们把他的情况上报党组织,并打报告为他减免了党费。“也许这对于改善他的生活是杯水车薪,但这份组织给予的温暖,我相信他一定能感受得到。”这位党员的情况引起了上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市领导等亲自去家中慰问,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党员们喜欢参加支部活动,认为只要是陈万卿他们召集的,就一定没错。甚至有行动不便的老同志拄着拐杖前来。
大家积极性高,这是好事,但有时也会给他带来无形压力。
2018年10月,陈万卿打算跟纺织退休党支部联合搞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参观天津市反腐败展、40年成就展、学校图书馆和校史馆。消息一经发出,大家积极踊跃响应,有6位80岁以上老同志也报了名,其中年纪最大的近88岁。
这让陈万卿他们陷入两难境地;原则上80岁以上的党员不组织外出,如果同意,活动中出现问题,他们要负直接责任;但如果拒绝,又怕寒了党员们的心。最后,考虑到这几位党员平时身体状况比较好,决定带他们一起去。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陈万卿提前会同两支部支委去活动地点采点,实地勘察现场情况,选择最佳活动路线。为了给大家准备健康可口的食物,他们货比三家,花了两个半小时才买到称心如意的食品。考虑到有的同志肠胃薄弱,天气变凉,怕引起不适,午餐安排大家自费到食堂吃热的食物。活动中,虽然有的两个参观地点之间距离较近,但都让大家尽量乘车,避免无谓的体力消耗。他还亲自负责照顾年纪最大的党员,坐车时陪在他身边,参观时全程密切关注。
由于组织严密,过程衔接紧凑,原定一天的行程,下午2点半提前结束,没有发生任何突发状况,还可以回家补个午觉,大家都很满意。党员们纷纷称赞陈万卿他们胆大心细,是称职的支部书记。
在党员们眼中,陈万卿总是神采奕奕,冲锋在前,其实家人们很担心他的身体。2016年,在一次体检中发现他的心脏有停跳现象,通过手术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家人劝他别再当支书了,他说:“人活着就得做点有意义的事。”出院后,他又投身于支部工作中,一如既往。
有人跟陈万卿开玩笑说他就是个“跑腿的”,他冲人笑笑:“趁现在我还能跑得动,就多跑一跑。”
精益求精的“三度”老支书
2003年,学校接受上级党组织的党建评估,陈万卿作为两位支部书记代表之一接受谈话时说:称职的支部书记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具有奉献精神,做事必须精益求精。得到评估专家肯定。
陈万卿抓住了老年人的一个特点:“人老了,就想多照些相,把自己的活动记录下来。”他狠学手机拍摄和软件编辑,制作有声影集,把最新的学习材料,在支部群里转发,把老同志们都给勾住了。
拍照修图,陈万卿也是门外汉。不懂就学,陈万卿报名学习了摄影培训课程,短时间内掌握了手机修照片工具和多个修图软件。
每次开支部会,举行集体活动,或者去党员家里慰问,陈万卿都不忘拍照,并及时把照片发到大家手里。
新媒体声形并茂,老同志愿意看,记得住,学习效果好。退休党支部书记们去上海一大会址参观后,他花了大量时间从众多照片中选出97张照片做成小年糕有声影集,配上歌颂党的背景音乐,作为献给党97岁的生日礼物。看过的党员说:“看了短片,感觉又重新参观了一遍。”这样的小年糕有声影集陈万卿已经做了4个,党员们爱不释手。
2018年,需要党员们上交证件照片。他和支委主动为行动不便的同志上门拍摄,一寸2.5厘米*3.5厘米,二寸3.5厘米*5.5厘米,照片尺寸烂熟于心。有些需要从合影中截出单人照,再用专业软件修改,他都做得得心应手。经过不懈努力,35份证件(有一位党员2018年4月17日去世)按时上交党组织。
党员们称赞陈万卿是“多面手”、“全能支书”。
陈万卿他们对党员们的关爱细致入微。一次党员知识竞赛,有位老同志因患帕金森病手抖写不了字,急着直冒汗,陈万卿支部的支委扶着他的手,直到他签完名字,答完试题。
一位80多岁的老党员因在职期间没有评上正高级职称,一直心怀怨气,几乎每次陈万卿和支委给他送慰问金,他都会说起这事,有时言词激烈。陈万卿他们都默默听着,怕他因情绪太激动影响身体,不时劝上几句,说些宽慰的话。陈万卿说,人都需要有个宣泄的途径,宣泄完了,心情就好了。
4张A5纸大小的支部党员名册清晰记录着36名党员的19项信息,折痕处用透明胶粘着,它像一个小百宝箱,被陈万卿随时带在身上。陈万卿说:“支部工作要做细,要做到党员心里。”有一位老党员要过80岁生日了,他打去电话祝贺,老同志很惊讶:“你怎么知道的?”
党员们说,陈万卿是“三度”支部书记:有深度,有温度,有气度。陈万卿认为他只是做了他该做的事。
2016年,建党95周年,五年一度的校级“优秀共产党员”评选,陈万卿榜上有名。颁奖当天,他从校领导手中高兴地接过获奖证书;这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如今,陈万卿正在积极物色合适的接班人。他说,自己年纪大了,总有干不动的一天。早选好人,他还可以带一带。(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茜通讯员武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