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教育报》A1版以《76的老支书 支部工作做到“家”——记天津工业大学离退休党委机械支部书记陈万卿》对我校做了报道
2019年9月2日天津教育报A1版以《76的老支书 支部工作做到“家”——记天津工业大学离退休党委机械支部书记陈万卿》对我校做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76的老支书 支部工作做到“家”
记天津工业大学离退休党委机械支部书记陈万卿
本报记者刘佳通讯员武冰洁
240张支部活动照片被分类做成4个小短片:十九大后,10万字手写学习记效,每天坚持学...他本是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退休14年,当了12年支部书记,如今76岁的陈万卿,仍然为支部建设忙碌着。
当党员“间不倒”的支部书记
陈万卿所在的支部是个不折不扣的“高知”支部。36名党员中,有10名教授,20名副教授,这些人凡事都很认真。“要想说服人,自己先得弄清楚。”陈万卿在理论学习上较起了劲儿,下足真功夫。他随身携帶的小包里装着党的十二大以来的6部《中国共产党章程》。他说:“《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党员必须遵循的。每一次《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意义都很重大,带在身上可以随时翻阅学习。”十九大对《中国共产党章程》做的107 处修改,他都在新《中国共产党章程》上做了标注。党员提出的问题他一一回答,并讲明出处。
陈万卿书桌上提放着厚厚一摞理论著作,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他最喜欢读的。他说。“这套书按专题分类排版,学习起来更系统,也更容易理解。”他常说:“肚子里有墨水,说话才不心虚。”204页、10余万字的摘抄本上,工工整整记录着十九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重点内容用红笔圈起来,空白处密密麻麻写着理解和感受。支部党员们清禁地记得,十九大召开后,陈万卿给大家讲了近一个小时的党课。大家都听得津律有味。
当党支部书记不仅委动嘴,还要跑腿
陈万卿所在的党支部有36名退休党员,其中行动不便的14人,80岁以上的14人,如何把这些人聚拢起来,加强支部的凝聚力?他的体会是“腿儿要勤”。他和支要不定期乘坐公交车辗转于医院和党员家里,探望病情,关心生话,解决困难,把党的关怀和新精神送给每一个人。
2016年,适逢建党95 周年,党委要求上报生活困难党员人数并展开慰问。顶着炎炎烈日,换乘两趟公交车,冒着满头大汗的陈万卿来到老党员家门口时,那位党员同志感动地说:“你们年纪也不小了,这大热的天儿,要出个差错可怎么好”
党员们喜欢参加支部活动,但有时也会给陈万卿带来无形的压力。2018年10月,陈万卿打算跟纺织退休党支部联合搞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参观天津市反腐败展、改革开放40年成就展,学校图书馆和校史馆。消息一经发出,大家积极踊跃反应,有6位80岁以上的老同志也报了名,其中年纪最大的88岁。这让陈万卿陷入两难境地;原则上80岁以上的党员不组织外出:但如果拒绝,又怕寒了老党员们的心。最后考虑到这几位党员平时身体状况比较好,他决定带他们一起去。为了做到万无一失,陈万卿提前会跟两支支委去去活动地点“踩点”,选择最佳活动路线。由于组织严密,衔接紧凑,行程一切顺利。党员们纷纷称赞陈万卿胆大心细,是称职的支部书记。
精益求精的“三度”老支书
抓住了老年人的特点“人老了,就想多照些相片,把自己的活动记录下来。
每次开支部会,举行集体活动,或者去党员家里慰间,陈万卿都不忘怕照。新媒体声形并茂,老同志愿意看,记得住,学习效果好。大家说:“看了短片,感觉又重新参观了一遍。”
2018年,党员们需要上交证件照片。他和支委主动为行动不便的同志上门拍摄,有些需要他从合影中截出单人照,再用专业软件修改。他按时上交了35名党员的证件照,党员们称赞陈万卿是“多面手”“全能支书”。
陈万卿对党员们的关爱细致入微。4张A5纸大小的支部党员名册清晰记录着36名党员的19项信息,折痕处用透明校粘着:它像一个小百宝箱,被陈万卿随时带在身上。陈万卿说:“支部工作要做细,要做到党员心里。”有一位老党员要过80岁生日了,他打去电话祝贺,老同志惊讶:“你怎么知道的?”
党员们说,陈万卿是“三度”支部书记:有深度,有温度,有气度,陈万聊认为他只是做了他该做的事。2016年,五年一度的“校级优秀共产党员”评选,陈万卿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