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举行国家自然基金申报经验交流系列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8-11-15文章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捷浏览次数:654

2018年11月14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黄海鸥教授和中科院胡承志研究员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邀请,来我校进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经验交流。会上,两位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对饮用水低压膜技术的一些探索”和“基于离子/粒子电动效应的净水技术与应用”的学术报告,相关研究方向师生7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捷教授主持。

会上,黄海鸥教授详细介绍了“饮用水处理过程中低压膜选择性和透过性的演变机制”、“针对饮用水处理过程的纳米复合膜研究”。他表示,多孔过滤数学模型的开发及尺度排阻色谱技术的应用,完美解释了“孔缩作用”的影响。低压膜与碳纳米材料的结合为平衡膜通量和控制膜污染提供了新的视野。胡承志教授详细讲解了外加电场减缓膜污染的原理及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最新成果,并结合自己参与基金委的相关工作,介绍了未来环境领域的热点方向。会上,两位教授结合自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历,对环境领域未来自然基金的申报导向、评审流程及重点资助领域等方面,和与会师生进行了广泛交流。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黄海鸥,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水胶体与界面科学、膜法水处理技术以及农村饮用水安全研究。近期研究重点是基于纳米复合膜的饮用水处理工艺,以及水中天然有机质的表征与膜过滤机制。发表SCITOP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基金等项目多项。

胡承志,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质净化实验室副主任。重点关注水处理电动技术原理与应用,近年来主要从事导电膜材料与分离机制、选择性电吸附电极与界面过程、电控膜分离反应器原理与应用研究。在J. Mater. Chem. A, Environ. Sci. Technol., Water R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环境保护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审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捷 编辑:宣传部 谢光勇)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