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第6版以《李春青:让学生的人生更美丽》为题对我校进行报道

发布时间:2018-08-07文章来源:浏览次数:633

2018年8月7日,《中国科学报6版以《李春青:让学生的人生更美丽》为题对我校做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李春青:让学生的人生更美丽

本报实习生 武悦 见习记者 许悦

“多写代码会使你们的人生更加美丽”,这是在天津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间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它出自该校软件工程系主任李春青之口。

“这是我为了鼓励学生热爱写代码时说的话。”李春青说得平淡,但这句话背后却潜藏着他对教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殷切期盼。凭借这份热爱,李春青在2017 年荣获天津工业大学“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称号,今年又获得了天津市第十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从教26 年来频获嘉奖的李春青,在被《中国科学报》记者问及如何获得学生喜爱,又有哪些教学秘诀时,他却说:“我只是一名热爱教学、尊重学生的普普通通的教师而已。”

“代码让人生更美丽”

“写代码”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基本功,却也是最令他们头疼的事情,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在所难免。但自从李春青担任该系的系主任以来,学生们反而与“代码”坠入爱河,喜欢上了写代码的感觉。

在李春青看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热爱“写代码”,而不是带着反感情绪去学习,这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李老师从不‘逼迫’我们,而是努力引导我们认识到‘写代码’对于专业的重要性”,这是李春青学生的共同感受。他引导学生先易后难,先从简单的小程序开始上手,让同学们通过编写趣味程序来增加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各种竞赛来调动积极性,同时还鼓励学生多参与科研课题、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等,这些都是李春青为培养学生能够喜欢写代码而作出的努力。

面对学生“不爱写代码、写不好代码”的情形,李春青多多鼓励、言传身教,加上细心引导,最终收获的是学生们优异的成绩。

相较于男生来说,女生在“写代码”上更加苦恼,可在一次实习作品汇报中,一个由六名女生组成的团队提交的作品,得到了全体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李春青对她们笑道:“多写代码会使你们的人生更加美丽。”

一句玩笑话里,学生们却深深地感受到李春青的鼓励和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再接再厉”。李春青说。

“有困难就找李老师”

学习代码有困难?找李老师;生活上有“疑难杂症”?还找李老师。

李春青不仅是学生们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上的益友。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找李春青聊一聊。

“因为他们明白我永远会把他们放在第一位,尊重并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李春青说。

李春青曾带过一位研究生,在上学期间她的母亲生病了,第一时间找到了李春青。李春青了解情况后安慰她不要难过,激励她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这并未得到焦急的学生的理解,甚至让她觉得老师不近人情,无法体会自己难过的心情。

然而,李春青从未辩解过什么,只是默默地关注、劝慰她,有了科研项目也会第一时间联系她。直到后来这位学生才明白,李春青之所以要求她做好科研项目,是因为科研最终得到的奖励可以补贴给她母亲治病。

“最终,她母亲的病痊愈了,而她的科研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李春青回忆道。

一心为了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的李春青带出了不少出色的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优秀”……但李春青却告诉记者:“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作出什么大的贡献,学生们取得的成绩就是对我最好的奖励。”

鼓励学生追寻“幸福”

“作为老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很多孩子并不是自身能力不强,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或性格上出了问题,那就需要老师对其特别关注,多加引导。”李春青说。

李春青至今还记得自己带过的一位在他鼓励下勇于追寻幸福的学生。

“这位男同学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独来独往的他引起了我的注意。”李春青回忆道。

他并没有直接对其进行约谈,生怕弄巧成拙,对这位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伤害。而是选择默默地关注,为他创造发言机会,并给予鼓励。

“我曾鼓励他为研讨会准备PPT 并上台作演讲,他完成得很好。”这让李春青感到很欣慰。在李春青一步一步耐心地引导下,这名男同学开始向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并重拾信心。

到后来,他不仅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业,获得国家级奖学金,还在课余时间帮助其他专业的同学维修电脑。

“其中还发生了一段令人感到‘幸福’的小插曲,那就是走出内向、积极阳光的他也终于遇到了自己命运中的女神,并大胆追求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李春青笑道。

“教书和育人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书更是为了育人,除了传授科学知识,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对待学生要多一些赏识、少一些批评,教育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尊重学生。”李春青说。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