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日报丨京津冀膜产业步入深度融合与重构新阶段
京津冀膜产业步入
深度融合与重构新阶段
记者 宁广靖
本期嘉宾
王志刚
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
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副院长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下,三地膜产业正加快构建链条协同、创新驱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当前京津冀膜产业形成了怎样的发展态势?各地展现出哪些特色优势?协同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瓶颈?未来应如何深化区域联动?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刚。
眼下,京津冀膜产业的协同发展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步入深度融合与重构的新阶段。京津地区依托雄厚的高校与科研资源,聚焦膜材料的基础研发与原始创新,持续为产业注入前沿技术;河北省则凭借强大的产业承载能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地。这种功能互补、梯度衔接的协同机制,正加速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发展格局。
在王志刚看来,天津已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产业方面,以津膜科技等龙头企业为代表,实现了从膜材料研制到装备集成与工程应用的全链条覆盖;技术创新方面,天津汇聚了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及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等高校和机构,围绕水处理、气体分离、特种分离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推动新型膜材料创制与膜过程优化,为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地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京津冀膜产业协同仍面临一些发展瓶颈。“目前,受行政区划、社保政策、公共服务差异等因素影响,人才、技术、资本的自由流动仍受限。中试熟化与成果转化环节较为薄弱,急需建设更多高效、开放、专业化的中试服务平台,以强化成果转化能力。”王志刚表示,对此,京津冀应进一步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与产业转化的有机衔接,可通过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等中试平台及检测验证平台,降低企业研发与转化成本;借助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资源,协同推进膜产品标准制定与互认,提升区域行业话语权;充分发挥京津冀创业投资基金等专项产业基金作用,积极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多元资本进入,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同时,需推动制定区域协同发展规划,推进技术标准统一、科技人才自由流动等机制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天津一方面需强化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聚焦新型膜材料创制与膜过程优化等前沿方向,力争实现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另一方面应倡导以应用为导向,探索‘先试用、后收益’等机制,推动技术快速转化落地。”王志刚表示,通过构建更加紧密的创新共同体、共建示范项目、统一市场标准与联合品牌推广,京津冀三地有望进一步提升膜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膜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