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网丨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任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激发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调动广大农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可为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动力源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激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
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是贯穿始终的一条发展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首先,中华数千年农耕文明孕育的农耕文化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滋养,要通过传承发展新时代农耕文化,培养农民对自身文化符号的内在认同,确保农民在农耕文化传播中发挥主体地位,激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通过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坚守文化根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创新发展农耕文化可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广泛的思想来源,从而推进文化振兴自强。最后,要加快实施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组织好对农事特色节庆、农耕文化展示馆、村史馆、农耕技术人才等的全面摸底排查,总结发布农耕文化资源重点保护名录,分类认定抢救性、开发性等文化遗产清单,因地制宜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乡村建设中留住田园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新农村建设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村庄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农耕文明孕育了乡土文化,传统村庄村落、民俗艺术等乡土文化形式承载并发展着农耕文明。
首先,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坚决避免乡村与城镇、乡村之间同质化建设,建设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乡村文化展示区,在推进传统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农村居住环境整治等工作中,把挖掘优秀乡土文化和引入现代元素、尊重村民实际需求与本土元素的改造利用、引入现代化设计团队与发挥乡村能工巧匠作用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让村民在富有乡土味道的田园乡韵中享受现代化生产生活。其次,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做好民间曲艺、乡村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家风家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工作,通过数字技术记录有明显地域特色和人文价值的文化资源,缓解文化遗产因资金、传承等问题濒临消失的难题。最后,在乡村建设中要加快补齐人才短板,一方面引导企业家、文化志愿者等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依托乡村建设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特长、有手工技艺、有创新意识、有现代市场观念的乡土文化能人,通过乡村人才振兴真正带动乡村文化振兴。
三、坚持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机统一,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从乡村文化振兴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工程建设,二是要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找准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载体,“要把农村小喇叭、小广播建起来”,深入推进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村民文化广场建设,经常性开展文化下乡、文艺展演等活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要加快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是根本,产业是载体,一是要注重挖掘本土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根据历史传统以及古建古迹、农业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准提炼本地文化资源特色,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品牌,打造一批民俗村、艺术村等,培育村超、村晚、村歌等乡村IP,充分挖掘文化经济功能,培育乡村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等特色文化产业。二是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经济价值并有效融入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乡村经济各行业,打造集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综合体,推进乡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深度开发涵盖理论探索、文化沉浸、实践交流等在内的研学游、体验游,设计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体验性和互动性。要探索完善乡村旅游公司化管理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实现多方共赢。三是加快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产业,提升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乡村文化网格化水平,通过对乡村特色文化、田园风光等的数字化创作,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推广传播乡村文化特色,带动乡村品牌形象塑造和特色产品销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分别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