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丨青春扎根基层:政务实践凝合力,三下乡传承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5-09-08文章来源:浏览次数:10



青春扎根基层:政务实践凝合力,三下乡传承促振兴

这个暑期,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学子卫许欣以“政务服务组织者”与“三下乡实践领航者”的双重身份,深耕河南灵宝这片文化沃土。从统筹150名返家乡大学生志愿服务,到打造万人瞩目的非遗晚会;从挖掘千年文脉,到助力农产增收,在乡村服务中践行使命,以系统策划、高效执行与扎实成果,完成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社会实践,成为灵宝暑期文化振兴与乡村服务的“青春引擎”。

政务实践筑堡垒:150名青年志愿者的“组织核心”

作为灵宝市返家乡大学生临时团支部书记,卫许欣以“服务群众、激活青年”为目标,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网络,20余场特色活动精准触达健康、文化、安全等民生领域,形成“活动有影响、服务有温度、传播有广度”的良好效应。

民生服务暖人心 :在“中医夜市”活动中,她搭建“传统医学+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志愿者帮助中医专家为市民提供义诊、养生咨询,让千年中医文化走进街头巷尾;“妙笔生花公益绘画”“青年夜校”累计服务500余名儿童与青年,开设剪纸、书法等文化课程12节,不少家长反馈“孩子第一次主动爱上传统文化”;“焦村村BA”篮球赛观赛群众超2000人,成为凝聚乡村青年的“体育IP”;“防溺水”“反诈”“心理健康宣传”等活动深入多个社区,发放宣传手册3000余份,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宣传传播扩影响 :为让志愿精神“看得见、传得开”,她带领团队打造“青春灵宝”宣传矩阵——拍摄活动纪实视频5部,其中《中医夜市里的青春力量》广受好评;制作乡村振兴志愿者风采视频10部,生动展现青年服务场景;撰写公众号推文8篇,部分内容被青春三门峡等官方平台转载,让“返家乡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故事广为人知。

非遗晚会成标杆:2000人参与的“文化盛宴”

作为“返家乡大学生文艺汇演暨非遗晚会”总负责人,卫许欣全程主导策划、执行,将这场晚会打造成灵宝暑期文化活动的“标杆项目”,成为非遗活态传承与青年创意融合的典范。

资源整合显能力 :她主动对接、诚意邀请剪纸文欢欢、蒲剧张萍、花馍武江平、钩织张红霞4位非遗传承人登台,同时统筹13个节目筛选编排,涵盖舞蹈、戏曲、朗诵等形式,引发全场好评。

互动体验破圈传播 :晚会创新性设置8个非遗体验区,除传承人现场教学外,实践团成员将所学的皮影、拓印、投壶等技艺转化为互动项目,更引入AI体验区,让市民通过科技手段“穿越”感受仰韶文化。活动吸引2000余名市民与返乡大学生参与,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站式”体验剪纸、捏花馍。灵宝团委评价:“这场晚会让非遗‘活’了起来,更让青年与传统文化贴得更近。”

三下乡实践结硕果:文脉传承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

作为天津工业大学河洛青履实践团团长,卫许欣独立策划“文化探访+惠民助农”实践路线,带领团队深度对接10个乡镇单位、8位非遗传承人,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

非遗传承“火”起来 :与8位非遗传承人深度合作,产出系列文化成果——和剪纸传承人文欢欢共创《川口樱红采撷图》《平安纳福·寺河情》两幅大型剪纸,被川口乡、寺河乡作为“文化名片”收藏;记录王东东阴刻剪纸技艺、张萍蒲剧唱腔等视频,计划在高校非遗社团推广;协助武江平设计“国潮花馍”包装,助力非遗产品走向市场。传承人张萍感慨:“这些年轻人让我们看到,非遗不仅能‘传下去’,还能‘火起来’。”

乡村振兴“实”起来 :聚焦农产销售难题,团队与“灵宝味道集市”合作开展多场直播带货,售出焦村镇华硕苹果500余单、西阎乡媳妇大枣800余单,累计创收2.8万余元,带动5户果农增收,更建立“暑期持续带货”机制,后续将通过短视频持续推广灵宝农产;在尹庄镇思平小区“七彩假期课堂”、灵宝公益绘画活动中,为500余名儿童开设剪纸、皮影课程,让传统文化种子在孩子心中扎根。

从政务服务的“组织者”,到文化传承的“推动者”,再到乡村振兴的“助力者”,卫许欣的暑期实践,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生动缩影。正如她所说:“青春的价值,在于把所学所长转化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力量。”而这份扎根灵宝的青春实践,也为更多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提供了鲜活范本。

(天津工业大学:卫许欣)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