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工程教育改革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24文章来源:浏览次数:10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工程教育改革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对工程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如何培养工程师,成为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重大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为工程教育提供着价值引领和方向保证。在工程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只有坚持德育为先,才能确保培养的工程师不仅专业过硬,而且政治可靠、德才兼备。

培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工程科技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工科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厚植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通过讲述我国重大工程或科技突破背后的故事,如“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高铁和桥梁建设中的奋斗历程等,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例如,在机械工程、电信工程等专业教学中引入宇树机器人、DeepSeek等人工智能典型案例,既可让学生了解先进技术,又可体会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增强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感。

塑造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工程实践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更需要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程教育中,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品质。例如,通过介绍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可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在专业课程中强调工程伦理和学术诚信教育,可让学生明白在工程决策中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总之,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更能潜移默化地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伦理,为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程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探索

理念协同,坚持“立德树人”与“工程创新”相统一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工程教育改革的突出位置,在制定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同步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使二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加强全员育人意识,引导专业课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将价值引领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同时,在工程教育中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科技创新大局,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课程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工程类课程教学。各高校应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程目标中明确价值塑造要求,在教学内容中自然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例如,在机械原理课程中,结合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创新意识;在智能制造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工程伦理和安全责任。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教学。通过“课程思政”,实现每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师资协同,建设一支既懂专业又讲政治的高素质工科教师队伍。高校应加强对工科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育人意识,使他们自觉承担起“课程思政”使命。同时,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开展教研合作,共同开发跨学科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例如,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工科课程设计,从价值引领角度提出建议;支持工科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研究,提升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能力。师资协同联动,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实践协同,在工程实践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工程实训中强调团队合作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品质;在企业实习中开展“大国工匠”事迹学习,让学生感受一线工程师的奉献精神;在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选择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课题,如乡村振兴、绿色环保、智能制造等,将个人所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育人,使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实现专业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步提升。

新工科建设和人工智能时代为工程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工程教育改革的灵魂和方向,二者协同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工程教育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的高质量推进。通过理念协同、课程协同、师资协同、实践协同等路径,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工程师,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为赵地,为天津工业大学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副教授。本文为天津市新一轮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PYGJ-B011)、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A231005806)阶段性成果。】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