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客户端丨天津工业大学:师生“沉”下去 乡村故事“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9-23文章来源:浏览次数:10



天津工业大学:师生“沉”下去 乡村故事“活”起来

金秋九月,蜜桃飘香。923日上午,正值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山东蒙阴县云蒙湖生态区公家万村村委会里,一场特殊的“电影节”热闹开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里展映的5部影片,从策划到导演到摄影到剪辑,处处都有地地道道村民的参与,甚至有的作品还由村民亲自拍摄。

 “做学问不能只在书斋里,真正的好研究要到生活中去找答案。”团队负责人赵鑫教授笑着说,他带领团队走出校园,在乡村找到了学术研究的“活教材”。

刚开始村民们还有些拘谨,觉得科研团队来了,是不是要“被研究”?然而,当村民们发现城里来的老师和研究生不是来“研究”他们的,而是要和他们一起“创作”时,整个氛围就不一样了。团队没有采用传统的“专家拍摄、村民配合”模式,而是创新性地建立了“共创机制”。从影像工作坊的课程设计到拍摄技能培训,从选题策划到镜头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目标不是拍出多么‘专业’的作品,而是要让村民通过镜头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找到表达的自信。”赵鑫教授强调,这种“参与式研究”方法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远去的家祭》《公氏》《瀚林苑》《在桃园》《我和我的公家万》,这5部短片不仅是村民们的文化表达,也成了天津工业大学师生们最鲜活的教学案例。

 “在城市里讲乡村文化,总觉得隔了一层。现在和村民一起生活、一起创作,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地方性知识’。”参与项目的研究生龙连飞说,这次田野实践让他对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项目团队创新性地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与村民的互动中理解文化传承的真谛。

 “做学问不能自说自话,要让研究成果真正惠及社会。”赵鑫教授表示,通过村民影像工作坊,村民们不仅掌握了现代化的文化表达工具,更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重新审视和认识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内生式”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当象牙塔里的理论遇上田间地头的实践,当学者的思考碰撞村民的智慧,一朵朵“田野花”正在肥沃的大地上绚烂绽放。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胜利,更是教育服务社会的生动诠释。未来,天津工业大学将继续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让更多的学术成果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光发热,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高等教育的时代答卷。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艺钊 朱斌 通讯员陈亚桥)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