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丨机器狗、无人车搬行李 自驾顺路来旅游 扫码、刷脸能入住 高校新生入学更“松弛”

发布时间:2025-09-12文章来源:浏览次数:10



机器狗、无人车搬行李 自驾顺路来旅游 扫码、刷脸能入住

高校新生入学更“松弛”

记者 黄萱 庄媛 胡智伟 记者 姜宝成 黄萱 庄媛 胡智伟

最近一周,我市各高校相继开启开学模式,今年高校迎新季,传统的“肩扛手提、大包小包”正在淡出视野,物流寄送、自驾入校和智能迎新等正逐渐改变报到方式:“人未到,行李先寄到”,新生轻装进校园;不少家庭顺路自驾旅游后再到校报到;无人车、机器狗帮忙搬运行李,刷脸即可入住宿舍……科技与消费方式的转变,让开学季更显轻松,也呈现出高校迎新的新气象。

科技赋能

 “05后”高校新生体验“未来感”入学

从机器狗、无人车到智慧校园和智能课堂,今年高校迎新季处处闪现“黑科技”,让“05后”新生入学更便捷、更高效,也更具未来感。

机器狗、无人车成迎新“明星”

在天津工业大学的迎新现场,最受关注的不是人,而是“科技明星”。由校友企业研发的四足机器人“机器狗”轻巧地穿梭在人群中,灵动可爱的姿势引得学生们纷纷掏出手机拍摄。它们不仅能搬运行李,还会与新生互动合影,成为连接校友情谊与新生期待的特殊纽带。与此同时,一辆无人驾驶摆渡车正沿着预设路线平稳运行,往返于报到点和宿舍区之间。透过玻璃窗往里看,路过的学生和家长十分震惊:“原来这辆车是无人驾驶的,没有司机啊,太高科技了。”

无人快递车送货到楼下

在天津职业大学,另一款“黑科技”同样吸引眼球——无人快递车。新生只需通过手机预约取件时间,小件包裹就能直接送到宿舍楼下,免去奔波之苦。“之前只在电视里见过,实物还是第一次见。”一位新生边自拍边感叹。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已有部分高校投入使用无人快递车,既实用又颇具未来感。

智能机器人“小工”答疑解惑

天津财经大学迎新现场,一台名为“小工”的智能机器人也成为新生的“向导”。它能模拟人声为新生提供专业介绍、宿舍位置查询等信息服务。许多同学刚办完报到手续,就凑到它身边体验互动,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趣味。“你好‘小工’,请帮我查一下理工学院的专业信息”“请帮我查一下新生的名字”“‘小工’,我的宿舍在哪里……”

智慧校园“一机、一脸通行”

今年,天津多所高校加速迈入“智慧校园”时代。天津工业大学推出的第三代智慧校园卡,突破传统实体卡局限,实现“刷卡、刷码、刷脸”三合一认证。宿舍门禁、食堂消费、图书借阅、银行圈存等10余项功能,都可以通过手机或人脸识别完成,新生只需线上激活虚拟卡,就能“空手”入学、畅行校园。目前,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多所学校也同步开启了刷脸通行,部分生活场景的NFC(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仍在测试中,未来校园生活将更加便捷高效。

此外,智能化不仅体现在生活上,也进入了课堂。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团委书记王晓霏介绍,如今很多学生上课只带一本教材,厚重的笔记本已被平板电脑取代。学生们用电脑记笔记、查资料,并能即时拓展课堂内容。相比几年前,笔记查找更快、更便捷,电子文件也能长期保存,不会像纸质笔记那样模糊或遗失,更完整地留存课堂原貌。

部分校园大门仍“难进”

值得关注的是,连日来,记者在走访我市多所高校时发现,当前大多数学校仍实行严格的入校管理:或需预约,或仅对校友开放,真正“敞开校门”的只是少数。部分高校教师坦言,校园开放有利于大学与社会互动,但也对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车辆进出到人员流动,都需要更多人力和技术支持,以维持秩序、防范风险。所以,在确保师生安全和教学科研正常运行这一前提下,不少学校仍选择审慎开放,努力在“安全”与“开放”之间寻找平衡。

人生新篇

自驾来津启新篇 携子之手共学涯

 2025年高校迎新季正在展开,校园里不仅有“轻装上阵”的新生,还有更多反映社会变迁的生活方式新选择:有人自驾报到,顺带旅游;有人提早抵津,先熟悉城市;也有“00后”携手结婚后共同踏入研究生生活。

自驾报到 顺路旅游成新潮流

过去,新生多选择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报到。今年,自驾成为显著趋势。

 99日中午,在天津西站附近公交总站,天津师范大学的新生接驳车旁,带队老师介绍,学校在高铁站、机场均设有接驳车服务新生和家长,“今天是学校新生报到的第二天,我们发现,今年选择自驾来的学生和家长明显增多。”自驾来报到的学生及家长主要来自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周边省份,不少家庭提前一周自驾出发,旅游、报到两不耽误。记者当天下午来到天津师范大学校园,接近17时,进入学校的车辆仍络绎不绝,外埠车辆占比不少。来自呼和浩特的张同学一家,先在北京游玩3天,又在天津逛了3天,最后才走进校园。“听说海河夜景很美,这几天终于看到了,我对未来四年学习生活更期待。”张同学说。

提前抵津 熟悉城市氛围

除了自驾,不少新生选择提早几天到学校所在城市生活。在天津站北广场客运站,天津传媒学院的新生古丽和父母4天前就住进了天津站附近的酒店。她说:“我们一家从乌鲁木齐来,先坐了3个半小时飞机到北京,又坐高铁来到天津。第一次来北京和天津,与父母提前几天过来旅游,也能更早熟悉这座要学习的城市。”听说蓟州区的景色很美,古丽还计划在“十一”假期去蓟州游玩。

 “00后”研究生:婚姻与学业并行

在南开大学,一对“00后”新婚夫妇携手报到读研,罗同学和褚同学是高中同班同学,相识9年后决定结婚,并选择继续深造。

 “研究生阶段结婚并不稀奇,我们也不是个例。”罗同学说。在他看来,结婚与否不再是父母之命,而是年轻人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而言,9年多的相处让我们足够了解彼此,也做好了组建家庭的准备,这是个水到渠成的自然选择。我们尊重所有同龄人的不同选择,也相信大家都是在认真思考后,走向自己认为幸福的道路。”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00后”在校学生认为,人生节奏不必千篇一律:有人先成家后立业,有人选择先深造再结婚。只要是当事人经过深思熟虑、能为选择负责,都值得被祝福。

行李先到

快递“爆仓”成开学新景

随着电商和物流的发展,今年高校开学季,“行李先到人后到”成为新生入学的一道新风景。快递站“爆仓”、床垫和自行车成“标配”,也折射出大学新生更注重效率、舒适和个性化的新消费观。

成批寄达 行李成“先头部队”

 98日,在天津商业大学快递中心,堆积如山的包裹里不仅有衣物、日用品,还有床垫、自行车等大件物品。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了解到,很多学生用行李箱装满物品后,直接用纸箱打包寄了过来。“为避免旅途奔波,我提前3天把被子、衣服和自行车都寄来了。”来自山东的大一新生小李告诉记者,通过物流“先行”,抵校后只需扫码取件,即可“轻装上阵”办理入住。据校园快递站统计,91日至7日接收快递件约7万件,其中大件行李就有3500件。

为应对“包裹潮”,天津商业大学推出“行李驿站”专项服务,提前规划申请大件摆放场地,增设货架;营业时间提早至730分,下班时间延长至21时,方便新生取件。快递站负责人表示:“开学季大量出现‘一人多件’的现象,有学生甚至一次性寄来10余个包裹。”

轻装进校 “松弛”入学

 99日是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新生报到日,在该校马场校区,记者发现学生们大多轻装上阵,只拉着一两个行李箱前来报到。“现在物流这么发达,我提前把行李寄到天津,生活用品和日用品也选择网购,来津路上,手里的行李很少,非常轻松。”从山西省太原市来津就读的邢同学对记者说。记者看到,快递车里卸下的都是包装好的大件快递。快递员称,这些快件都是从北辰大件货物货仓直接运过来的,其中大部分是新生的行李和床垫等大件快递。“新生入学的这两天,大件货物多,我们直接将快递拉到学校门口,方便学生取货。”快递员说。

 910日上午,天津财经大学迎来了第一批新生报到。记者在现场发现,金融学院来自山东的新生小陈更是只背了一个双肩背包,“我只要把证件整理好,手机充好电,一个双肩背包也能开启大学生活。一会儿报到后,去快递点取行李就行,简单省事。”

 “我人还在山西老家,行李已经先寄到天津了。”天津师范大学新生李雨桐(化名)打开手机购物软件展示了自己的网购订单:一个月内买了32件,总价超2000元,从床垫、军训防晒套装到宿舍小饰物一应俱全。“爸妈想开车送我,但我觉得快递寄来更省心。”她说。在李雨桐所在的新生群里,“行李网购清单”“快递地址填写指南”都是讨论的热点话题。

床垫+自行车 成新“标配”

记者走访我市多所高校发现,今年新生的大件行李里,床垫和自行车“出镜率”最高。

 “校区太大,我提前买了自行车。校园里虽有共享单车,但这些车好像不能骑出学校,周末想出去转转,还是骑自己的车更方便。”正在组装网购自行车的天津师范大学新生张同学说。除自行车外,床垫也成为新生们提升宿舍生活质量的“刚需品”。在各个学校的快递站都能看到不同品牌、不同种类的床垫。记者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得知,新生选择的床垫有乳胶垫、记忆棉垫,还有可折叠的椰棕垫。“怕学校配备的床垫睡起来不舒服,我特意买了一款5厘米厚的乳胶床垫。”天津中医药大学新生小王告诉记者,她还网购了收纳架和小饰品,把小小的床铺打造成属于自己的“温馨小窝”。

快递公司全力应对“开学潮”

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的快递点内,纸箱堆满走廊。“最近两天新生快递量呈爆发式增长,其中大一新生快递占比超80%。”天津顺丰速运相关负责人介绍,若以开学后平稳阶段的快递量为基数,仅四大高校聚集区(西青大学城区域、静海团泊大学城区域、津南海教园区域、卫津路天大南大区域),最近几日大件快递量已达到平时的7倍左右。为应对今年高校“开学季”,顺丰临时增派人员,将校园网点日常12人的配置提升至1012人,此外他们还投入货车加强配送运力。与顺丰一样,申通快递采取校园件优先派送,增加免费小推车、划分大件行李专属处理区,甚至在室外搭建防水雨棚,提前上班、延后下班保障取件。不过即便如此,各快递站依然“爆仓”了,原因很简单,现在越来越多的大一新生采用提前快递的方式给自己“减负”。

根据顺丰速运、申通快递的调研,与往年相比,今年新生的行李不仅种类更丰富,智能化、个性化程度也更高。扫地机器人、便携式咖啡机、桌面加湿器等小型家电的寄递量显著增加,从背着行囊挤火车到“一键下单”行李先行,从简单的被褥衣物到智能化的生活装备,高校新生的入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

专家:关注智能社会浪潮下的迎新季

 “松弛入学”背后的“智能化”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冯碧莹认为,高校迎新季的“松弛入学”现象,透视着智能技术对人民生活的重塑。

首先,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升级,为“松弛入学”奠定了物质基础。高校迎新季出现的“行李先行”“自驾激增”“智慧运输”,并非孤立的高校新生消费现象,智能物流网络、智慧交通系统及数字平台构建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大幅提升了物资运输和人员流动的效率,使跨地域的入学准备变得像“同城搬家”一样轻松自如。

其次,智能技术重塑了入学过程中的亲子体验,为“松弛入学”解放了人力资源。智慧物流解决行李运送问题,数字化报到流程简化了注册手续,家长们从“搬运工”和“办事员”转变为陪伴者,送孩子上大学的过程变成了一段纯粹且快乐的亲子时光,亲子关系更多回归情感交流。

最后,高校展示的“科技绝活”不仅是便利服务,更是生动的“开学第一课”。它以最直观的方式向新生展示了科技创新如何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们在入校第一天就切身感受到“科技赋能未来”的震撼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

冯碧莹认为,透过高校迎新季的新变化,我们能够切身体察到智能技术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科技本身,更在于它潜移默化地融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家庭关系、教育理念,让人们的生活更有温度、更加人性化、更具无限可能。

数字原住民的到来:高校教育面临新课题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今年高校开学季出现的“轻装报到、行李快递到校、电子设备成标配、手机端一机通行”等新现象,不仅是社会物流与数字技术发展的缩影,更反映出大学生生活态度的深层转变,也对高校管理和教育提出了全新命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李勇表示,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丰裕与数字原生的环境,其生活态度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显著差异,可归纳为三点。

其一,效率优先的生活选择:提前邮寄行李、依赖手机办事,体现了“时间成本意识”的觉醒,这代学生更善于利用社会服务(物流)与技术工具(校园App)优化生活流程,将精力聚焦于自我发展,而非传统的事务性消耗。其二,个性化的需求表达:电子产品不再只是工具,而是“自我延伸”的载体。通过定制化设备和数字社交,构建学生独特的个人标签。其三,数字与现实的融合共生:他们已不区分“线上”与“线下”生活,手机成为连接校园生活的核心枢纽,但也带来“虚拟社交熟练、现实磨合不足”的矛盾。

李勇认为,这些变化倒逼高校在管理、教学和德育层面进行调整。传统高校管理强调“标准化”,如统一行李存放、固定流程办理,但新一代学生更需要“弹性服务”。例如,面对“快递潮”,可探索“快递驿站—宿舍点对点”接驳机制;针对手机端办事,应打通教务、后勤、财务等系统的数字壁垒,避免“多种App切换”的繁琐,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

在教学中,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和手机既是学习工具,也是注意力分散源。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提示,高校教学不能简单禁止数字设备的使用,应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如实施混合式教学,让学生用智能工具实时互动答题、用云端文档协作小组项目,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字专注”能力。数字环境中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传统德育的“单向灌输”效果减弱,需要通过“线上讨论+线下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数字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提升责任感与共情力。

李勇强调,迎新季的新变化并非否定传统教育,而是社会进步对高校教育的“更新提醒”。高校唯有主动适应、积极引导,才能帮助新生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养成健全人格和扎实能力,走好大学之路。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