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教育报丨天津工大工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协同发力——打造市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标杆
天津工大工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协同发力——
打造市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标杆
本报记者彭未风
记者日前走进天津工业大学先进分离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只见王亮教授正带领科研团队讨论新课题的工作安排。该团队长期致力于针对膜法水处理技术界面过程调控的膜材料、膜工艺和膜过程研究,系列成果已经孵化出多家环保科技企业,成功实现了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化。
为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天津工业大学于2021年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近年来,天津工大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主要通道,通过构建多层次平台、整合优势资源、产学研协同驱动等方式,助力学校科技成果落地孵化并扶持校孵企业发展,工业技术研究院也成为市属高校中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标杆。王亮教授团队的工作成效正是天津工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缩影。
构建多层次平台支撑
天津工大十分重视学生创业,早在2014年就搭建了以“双创”教育为主题的创客空间服务平台,累计组建了1323支创新创业团队,孵化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初创企业,连续六年获评国家A级高校众创空间。近三年吸引了52家学生企业入驻学校创客空间,总营业额超5500万元。同时,学校从在校师生和校友中遴选并积极推介优势项目入驻天开园。截至目前,天津工大已在天开园成功孵化27个项目,其中教师项目17个、学生项目3个、校友项目7个,同时得到西青区的大力支持,获西翼金种子计划5项,累计服务企业超过30家,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院平台建设。2014年、2015年分别在西青区和津南区建成天津工业大学精武研究院和津南研究院,为教师创办企业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撑,两个研究院共孵化34家企业。天津海派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在精武研究院注册成立,现在年营收已过亿元。
2022年,天津工大深入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与沧州市政府共建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研究院总投入超10亿元,其中设立孵化转化专项经费1亿元,重点聚焦分离膜、功能膜、纤维膜领域产业化。研究院共引入天津工大31个项目进行孵化转化,已注册企业17家,其中2家公司于2024年晋升为“规上企业”。2023年,天津工大依托纺织学科特色,与全国纺织印染之乡——绍兴柯桥合作共建天津工业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研究院总投入超过5亿元,其中设立孵化转化专项经费2亿元,重点支持纺织领域项目。
资源整合实现精准扶持
天津工大在前沿成果、技术团队、人才输送和供需对接四个方面精准扶持地方产业发展。一是精准推介国家级平台(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重大项目、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的最新前沿成果。二是精准推荐学校优秀技术团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024年,学校组建了110个科研团队服务市教委“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助力我市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迭代升级。三是精准输送优秀毕业生。近三年,天津工大毕业生留津率逐年增加,分别为31.16%、31.79%、41.27%,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四是精准对接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供需信息,包括项目、投资、规划布局产业链需求等。
此外,天津工大深度激活校友资源网络,通过“母校搭台、资本助力、科技驱动、合伙伴飞”等途径,构建天工特色的校友创新创业生态圈,成立了青年校友企业家联盟,并打造了校友企业资源对接会、京津冀校友创新论坛、泮湖校友创新论坛等品牌活动。仅2024年,天津工大校友对接会即吸引了近百家校友企业与学校开展技术匹配。很多企业受益于校友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供需信息方面的支持,得到快速发展。在天津工大入驻天开园的企业中,就有7家校友企业,构建了“母校助力校友、校友助力母校,共同服务地方”的校友经济新生态。
产学研协同政策支撑
天津工大高度重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以膜领域为例,学校开设10余门膜特色课程,多年来已形成膜材料、膜工艺、膜装备、膜检测等多领域系统教学体系,是全国培养膜专业特色人才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习、实践、竞赛等环节都与企业紧密联系,部分学生毕业后定向输送至相关企业,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团队建设双向赋能。
在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的指导下,近两年,学校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构建起覆盖科技成果“布局—创造—保护—推广—转化—运用”全链条的政策保障体系。从教师职称评审、年终绩效考核、成果转化收益等方面制定系列激励政策,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实施单列管理、推行先试用后付费、推动尽职免责机制实施、推广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等。这些政策免除了学校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后顾之忧,激励团队为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2025年以来,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已经达到2024年全年总额的2.3倍,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