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日报丨天津工业大学聚焦“三个强化”推动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天津工业大学聚焦“三个强化”
推动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通讯员 张谷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获得者、天津工业大学仲崇立教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教师队伍是高校办学治校的根本支撑,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动能。近年来,天津工业大学锚定人才强校战略,深耕引、育、用、留全链条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青年人才培养、高能级平台支撑三项工作,推动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核心竞争力持续凸显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构建“靶向引才+系统育才”双轮驱动模式,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量”的突破与“质”的飞跃。
在精准引才上,学校实施“天工经纬”人才工程,分层设立“天工学者”“天工杰青”“天工百人”等引才项目,针对不同领域顶尖人才制定“一人一议”引进方案。依托先进分离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载体,建立“需求-技术-人才”链式响应机制;同时联合地方研究院发布人才需求,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施“无行政级别院长”制度,目前已有4名院士、10名全职国家级领军人才担任13个学院院长,发挥“头雁效应”,带动学科专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在系统育才上,学校构建“校内培育+外部赋能”协同机制。近年来高层次人才自主培育成果显著,仅2025年就自主培育获批国家级人才4人。
目前,学校拥有两院院士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24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名,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0余名。
强化青年人才培养,人才资源储备日益丰富
构建“精准画像+定制培养+政策护航”特色体系,为青年教师打造从“站稳讲台”到“挑起大梁”的全周期成长通道。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五维人才画像”评估体系。从科研创新能力、产业实践经验、教学改革成效、团队协作水平、国际交流能力五个维度,为每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生成专属发展报告,精准匹配成长资源。在此基础上实施“1+1”导师团模式——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学术导师由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担任,指导科研方向与学术规划;产业导师邀请企业技术总监、行业专家担任,助力青年教师对接产业需求、转化科研成果。目前,全校已有近300名青年教师纳入该培养体系。
坚持人才工作“一人一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对科研潜力突出、教学业绩优异的人才,实行年薪制,并在科研启动费和安家费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设置“绿色通道”,打破传统职称评审的资历限制,对于取得重大基础研究或前沿技术突破的青年教师,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学校设立“青年人才科研特区”,允许科研方向自主调整、经费自主支配,充分释放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
强化高能级平台支撑,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舞台
学校依托先进分离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工业大学绍兴研究院、沧州研究院、航天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构建“平台聚人才、人才强平台”的良性循环,成为吸引、培育、成就人才的重要载体。先进分离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级平台,整合了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工业大学等20余个科研创新平台,拥有价值超亿元的尖端实验设备。该平台不仅已成为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强磁场”,更是人才成长的“孵化器”。目前实验室共有研究人员209人,其中40岁以下人员占比超过50%;实验室管理委员会12位委员中,80后委员有3人;同时,实验室正在全球招聘专职科研人员和博士后。
学校还充分发挥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驻园高校优势,通过“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就业”模式,吸引200余名行业资深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推动教师队伍从“学术型”向“学术+产业双栖型”转变,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
通讯员 张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