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丨当东方的“如胶似漆”遇上西方印象派 “天津郑氏漆器制作技艺”亮相上合组织峰会

发布时间:2025-09-02文章来源:浏览次数:10



当东方的“如胶似漆”遇上西方印象派  “天津郑氏漆器制作技艺”亮相上合组织峰会

 831日晚欢迎宴会前,各国贵宾被中国传统非遗技艺吸引,驻足观看、上手体验。天津工业大学郑勇教授带领“天津郑氏漆器制作技艺”亮相本次上合组织峰会。始创于天津市河东区的郑氏漆器是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郑氏漆器秉承“艺工结合”的理念,以复原“陶胎漆器”为工艺基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人美学精神趣味,发扬中华制器的艺术传统,创作出一大批富有传统文人雅趣与现代生活韵味相结合的陶漆艺术作品。“在得知可以参加本次上合峰会后,我们集中准备了将近两个月,主要用于新闻中心以及重要外宾的展示和体验。”。

 “陶胎漆器”无极纳福罐 专为上合组织峰会制作

据郑勇教授介绍,他带来了两件专门为上合组织峰会绘制的作品,主题为“太平有象∙晕金缠枝葡萄无极纳福罐”。一件传统的盘口瓶器型,放置在了上合峰会主会场,另一件“守正创新”的现代器型摆放在新闻中心内的非遗展示区。

在新闻中心的非遗展示区内看到,现代器型的无极纳福罐陶瓷瓶线条圆润流畅,瓶型饱满柔润,以大漆技术绘制的葡萄与藤蔓晶莹透亮,似有金光浮跃其上,“葡萄美酒夜光杯”之景与情,皆被此瓶说尽。

 “新闻中心内展示的传统盘口瓶器型的罐子上面画的是晕金缠枝和葡萄,缠枝代表相互联合,葡萄象征繁荣昌盛、多子多福,这也是一个契合主题的艺术作品。”郑勇教授解释说,该作品以古人之情说今人之事,以古人对征战之厌倦、对和平之向往,表达今人对太平盛世之期盼、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憧憬。

据悉,所谓“陶胎漆器”,指的是以陶为“骨”,以漆为“衣”,将陶瓷与生漆两种材料结合创作出来的艺术产品。陶胎漆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距今已有约6000年历史。战国时逐渐兴盛,东汉时不仅工艺圆熟,且因为质料稀缺昂贵、釉色典雅厚重,成为士族阶层、文人士大夫豪奢生活的一部分。东汉后陶胎漆器趋于没落消失。郑勇率领团队进行长期的中华制器艺术考古研究,依托古籍文献,结合实物工艺进行反复比照试验,最终使这一失传千年的中华制器技艺得以复原,形成了以郑氏漆器制作技艺为代表的冷门绝技。

该技艺以高古胎、高古釉制陶,传承中国经典陶瓷之传统;饰之以具有4000年历史的浮雕式刻花——跳刀纹;采用大漆技艺,以传统的犀皮漆、雕漆、戗金、百宝嵌、晕金等装饰技艺,在陶胎表面层层髤涂;以工艺繁复、始于盛唐的末金缕为主要的绘制技法;嵌百宝于一身,利用螺钿镶嵌、金银平脱、彰髹等中华传统技艺工艺,在陶器表面镶嵌以贝壳、蛋壳、金箔、银箔、松石、翡翠、玛瑙等材料,守正创新,彰显出中华民族手工艺人的匠心与智慧。

郑氏漆器制作技艺追求以形传神,形成了独特的文人美学传承与创作理念。以传统技艺塑器之“形”,成器之“用”,并凸显文人趣味之“神”。

扇面以漆为媒以水为介融合东西方美学精髓

在上合组织峰会主会场和新闻中心,郑勇教授及团队还为参加上合峰会的贵宾以及新闻中心的国内外媒体记者准备了“无极纳福扇”的漂漆艺术体验。“无极纳福扇”以自然、绿色健康的天然大漆为媒,以水为介,扇面垂直缓缓入水,漆扇相融,纹理自成,漆色典雅厚重独特。每一柄扇子皆独一无二,有人漂出幽远清雅的东方水墨意境,有人漂出厚重大气的东方美学意蕴。来自法新社等媒体记者带朋友多次折返,反复体验这难能可贵的中国大漆之美。

 “我们这次特别调制了契合上合组织峰会的四种颜色,其中蓝色代表着上合蓝,红色是中国红,紫色具有一种东方的神秘感,绿色象征低碳环保理念。”郑勇教授表示,将这四种颜色漆料注入水中后,体验者将白色纸扇慢慢放进水里,缓慢转动后,再迅速把纸扇拿出来,就得到了一件专属艺术品。这些漆料采用中国纯天然生漆制作而成。绿色、健康的大漆材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如胶似漆”的寓意,这柄大漆扇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达方式,可以将这四种颜色的寓意联合在一起。

 “这几天里,平均每天都有800多位媒体记者或者嘉宾前来体验‘无极纳福扇’的制作过程。”在与一些外国媒体记者和嘉宾制作交流时,郑勇教授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手工技艺的赞叹。外国嘉宾认为,中国的生漆材料具有神奇的效应,既是流动艺术,又能迅速凝固在扇面上。而且每个人的制作内容都不同,千人千面,这里面既有东方美学,又符合他们对于印象派的认知,他们都非常喜欢这样一种东西方融合的作品,而且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完成,很多人都是组团前来,有几名外国女记者都制作了两份,要带回自己的国家作为艺术品送给家人和朋友。

 “陶胎漆器”由陶瓷和生漆两种材料组成。陶瓷和大漆是中国特产和造物精品,有着悠久的历史。陶胎漆器将陶瓷、生漆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通过陶瓷的可塑性和生漆的黏合性能将两种介质塑造成器。漆介质附着在其他材料上可以溯源到8000年前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中出土的“漆弓”,在7000年前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朱木漆碗也周身附着大漆,这些出土器物都表明中国古人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认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漆与陶结合的历史也十分悠久。考古资料表明,陶胎漆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战国时期开始被广泛制作,汉代是其发展的巅峰,东汉时成为日常用具。陶胎漆器在我国已经消失千年有余,极少有人了解这种艺术形式,天津郑氏漆器制作技艺,是将漆陶结合,利用两种材料的天然属性,髤饰于器,让器物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让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家的独特匠心在一件器物中可以展现出两种介质的造物之美。

天津工业大学郑勇工作室坚持以“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与正道,创新时代文化发展为动力与方向”,与时俱进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代社会紧密结合,与天津本土文化紧密结合,与高校人文环境紧密结合,“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