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州发布”微信公众号丨沧州: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沧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装上“智慧大脑”,小药瓶实现“云”上造;依托科研院所,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实现量产;开展技术攻坚,成功研发抗肿瘤新药……在沧州,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新发展。
近年来,沧州市通过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举措,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政策引领,培优创新生态
8月20日,在位于沧州高新区的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预灌封注射器自动化生产线全速运转,机械手精准地将一根根玻璃管插入制瓶机。经过切割、压口、退火等工序,不到一分钟,200支容量20毫升的中性硼硅玻璃预灌封注射器便被机械手一一抓取到传输带上。
“我们今年完成了9条预灌封注射器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不仅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质量也再上新台阶。”该公司副总经理杨连森表示,得益于政策支持,公司实施的生物医药用特种包材设备高端化升级智能化改造项目成功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补贴资金4582万元。除改造生产线外,还完成300多台设备升级。
在该公司智能工厂,记者看到,数十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多台自动引导输送机器人穿梭运输废料,工业相机以200帧速度扫描药瓶,实时检测缺陷。
“依托我们自主打造的四星玻璃智能制造平台,公司不仅实现从原材料投放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协同生产,还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管理。”杨连森说,平台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公司装上“智慧大脑”,使生产效率提高15%,成本降低8%,小药瓶实现“云”上造。
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长期专注中性硼硅玻璃的研发和生产,突破了中性硼硅玻璃的配方设计、窑炉工艺等难题,成为国内首家全部采用自有技术规模化生产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主营产品药用一级耐水5.0中性硼硅玻璃填补了国内空白。
“我们自主研发的一级耐水5.0中性硼硅玻璃,耐强酸强碱,抗急冷急热,化学稳定性好,深受市场欢迎。”杨连森说,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线。公司设有专门的技术研发团队,并建立了系统的奖励机制,目前拥有90余项国家专利。
资金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杨连森说,沧州市、沧州高新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经常入企走访,宣传惠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去年,公司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共计3000多万元。这坚定了公司持续创新的信心。”杨连森说,公司坚持技术为王的理念,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公司具备年产8万吨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管和80亿支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瓶的能力,产品供应国内600余家企业,并远销40个国家和地区。
为鼓励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沧州市出台2025年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全力培育创新主体。
沧州鼓励各县(市、区)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各县(市、区)将科技支出作为年度预算保障重点,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最大限度地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
平台赋能,加快成果转化
8月20日,记者走进沧州高新区盈创科技园,在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东侧看到,一套膜产业生产废水处理设备正自动运行,智能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水温、流量等数据。
“这套设备是我们专为园区膜企业配套建设的,可日处理20吨废水,为企业提供便捷的废水处理方案。”该公司副总经理方朗说,设备中使用的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和蒸发结晶设备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其量产离不开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的支持。
2022年9月,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和海派特智能化设备(河北)有限公司成立,并将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王亮教授团队的科技成果“智能化与模块化膜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进行转化。
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性能分离膜研发生产,开发了系列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中水回用、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的预处理等领域。去年,公司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值近5000万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平台建设是重要支撑。2022年6月,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成立。
“沧州具备良好的膜产业基础,而天津工业大学专家团队的到来,可为发展膜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人才支撑,成为创新链上的关键一环。”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院长魏俊富表示,研究院致力于打造集科技研发、中试放大和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吸引京津冀地区的先进膜产业技术在这里孵化转化,进一步壮大膜产业集群。
目前,研究院已入驻33个科研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的闭环,带动新注册企业10多家。
近年来,沧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全方位对接,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快打造更多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快实现“京津研发、沧州转化”。
目前,全市共建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127家,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助力产业发展。
创新驱动,增添发展活力
道恩药业是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重点研发生产抗肿瘤药高端复杂制剂。
“今年,我们成功研发出两款抗肿瘤新药——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和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其中,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已经投产销售,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预计9月份就可在这个车间投产。”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刚说,这两款药物的研发历时10年,可替代部分价格高昂的进口药物,显著降低肿瘤患者的治疗成本。
“公司十分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设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百余名技术研发人员,每年投入研发创新资金超8000万元。”王振刚说。
近年来,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在沧州经济开发区的制剂总厂、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原料药厂区和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天津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研发+原料+制剂”的全产业链布局,持续研制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仿制药和创新药。
去年,天津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沧州市首个“人才飞地”。“人才飞地”,是沧州市各类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在沧州行政区域外设立的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引育为目标的人才平台,可享受相关政策、资金支持。
“天津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原料药与制剂的仿制、创新研究,已成为我们汇聚京津人才、加快新药研发、推动成果在沧州转化的重要平台,增强了沧州药企的竞争力。”王振刚说,如今,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等近200个规格的产品畅销国内外,外贸出口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
为了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沧州市不断完善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梯度培育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各级技术中心,搭建起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同时,引导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沧州市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0家,覆盖绿色化工、管道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持续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