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韵河东”微信公众号丨民间手艺人|“复活”漆陶相生的美轮美奂:探访郑氏漆器技艺的时光密码

发布时间:2025-05-02文章来源:浏览次数:10



民间手艺人|“复活”漆陶相生的美轮美奂:探访郑氏漆器技艺的时光密码

在天津工业大学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三楼深处,一间“陶胎漆器实验室”在各种工程机械实验室的“包围”中格外引人注目。推门而入,数十件半成品陶胎静列架上,有的素胎未漆如璞玉含光,有的已披上层层朱漆,漆面流转着琥珀般的光泽。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郑氏漆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郑勇正与徒弟们一起复盘最新一批成品的制作过程,一件件精美的成品,宛如一部微缩的时光年轮。

 “漆陶是文明的黏合剂。”这位身着沾满漆斑工装服的“80后”教授轻叩陶胎,声若击磬。西汉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陶胎漆器多见于安徽、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山东等地,在陕西也有少量出现。东汉时期,陶胎漆器就逐渐没落了。谈起陶胎漆器的历史,郑勇如数家珍:“良渚先民在陶杯上涂漆防渗,宋代匠人用大漆修补瓷胎,我们今天在做的,是把断裂的文化基因重新接续。”

郑氏漆器制作技艺是将陶瓷、大漆、中国传统工笔技艺结合在一起,先制作陶瓷,选择最为经典的艺术式样,然后利用漆画的技法体现出中国画的味道,将其髹涂在陶瓷的表面,综合运用彰髹、莳绘、剔红、剔犀、螺钿镶嵌等技法来进行技法操作。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父传子、师传徒的传承方式不同,郑氏漆器制作技艺是传承人郑勇从古代文献中,“复活”出来的。郑勇说:“在一次大漆文献展览会上,我看到了一段关于陶胎漆器的记载,陶胎漆器的精美绚丽,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由于陶胎漆器制作难度较大,制作周期长,国内鲜有人去进行这一技艺的制作和复原,郑勇从一行行少得可怜的记载中,寻找制作陶胎漆器的方法,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起初我们按照记载中的步骤复刻,但是成品上的漆极易脱落,无法持久附着在陶器表面。”郑勇请教了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专家,经过数月的研究和反复的实验,终于破解了增强漆层“抓力”的关键。 

经过工作室成员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对传统文化艺术绝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复原,已逐渐形成了一支富有扎实理论与创造功底,身怀高超传统技艺的团队。2023年,工作室被天津市文化旅游局授予“第一批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工作室始终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发展目标与发展理念,与香港理工大学、蒙古国立教育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开展文化艺术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着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精品与国际化传播的典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在国外40多个国家与地区传播,助力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为树立文化自信做出了具体而扎实的努力。

 “我们像文物医生在做逆向工程,每破解一道古方,就找回一块文明拼图。”被问到投入这么多精力修复古技法值不值的时候,郑勇抚过一件正在髹涂的陶胎,漆刷在暮色中划出金色弧线,他说:“我们护住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明迭代时不曾断裂的基因,看到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被全世界的人认可,被年轻一代喜欢,我觉得就是值得的。”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