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微信公众号丨打破壁垒融合 创新打造“同学去哪里”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研学示范课程
打破壁垒融合 创新打造“同学去哪里”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研学示范课程
作为天津市教育两委设立的全市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育人中心,天津工业大学打破壁垒,融合创新,倾力打造“同学去哪里”——天津市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研学示范课程,通过邀请天津市优秀思政名师精心设计研学实践路线,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契合实践育人规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巧妙设置实践主题,精心安排实践形式,逐级深化实践教育内容,实现大中小学实践教育一体化,目前该研学示范课已录制五季,并在人民网、天津电视台、津云、IPTV等全媒体面向全市大中小学学生播出,全市超百万名大中小学生及家长观看,教育引导大中小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一、基本情况
自2017年以来,天津工业大学积极探索实践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牵头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育人示范校建设,将高校实践育人示范基地和中小学“实践课堂”资源单位进行整合,坚持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发挥高校资源丰富、教育体系完备等优势,打通堵点、突破难点、彰显特点,推动学校和全市的实践育人工作,倾力打造“同学去哪里”——天津市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研学示范课程。
截至目前,“同学去哪里”——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研学示范课程已录制并播放五季。示范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将思想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精心组织打造系列研学实践示范课。示范课创新课程形式,将课堂搬到红色场馆、历史旧址、文化街区、山乡大地,邀请天津市优秀思政名师(天津市高校思政课年度人物、市级教学能手、我最喜爱的思政课教师、市级十佳辅导员、市级网络名师)作为主讲人,让革命文物资料、城市发展成果变成生动“教材”,让大中小学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火热实践现场感悟思想道理、感应时代脉搏、感知自身使命,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形式让思政教育“实”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大中小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1.打破壁垒,逐级深化实践教育内容,实现大中小学实践育人一体化。“同学去哪里”实践研学示范课第一季聚焦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第二季聚焦百年党史,第三季聚焦伟人的足迹,第四季聚焦我热爱我求学的城市,第五季聚焦“街巷里的天津味儿”。从第一季前往第六埠村农业劳动基地、天津海鸥表业集团的实景式劳动教育,到第二季前往浙江嘉兴南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延安等地感受百年党史,到第三季前往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宁德、浙江安吉余村等地循着伟大的足迹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的真挚为民情怀,到第四季前往东疆综合保税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开高教科技园、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海河等地深度探寻我求学的城市,再到第五季从西北角到西岸非遗体验馆,从天津棉3创意街区到天美艺术街区,品读天津历史文化、打卡天津特色、感受天津城市魅力……“同学去哪里”打破壁垒,既考虑了全学段整体性的统一,又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中实现立德树人。
2.融合创新,充分发掘协同育人资源,实现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同学去哪里”研学示范课将“大思政课”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直面时代、贴近生活、植根实践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打开“教室之门”“学校之门”,以研学活动为载体,将实践式、嵌入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有机融合,着力推动大中小学实践育人一体化工作守正创新。在契合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育人规律的同时,“同学去哪里”研学示范课精心安排实践形式,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素材”,引导学生在各学段的实践教育中感知了解、理解巩固、应用实践,增强社会认知、体验社会发展、强化社会责任担当,在“大思政”教育中学思践悟“国之大者”。
(二)取得成效
1.协同育人功效明显。天津工业大学借助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对中小学实践课堂示范基地、高校实践育人基地的整合利用,延伸基层一线的育人阵地,挖掘“区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的育人元素,在发挥大中小学纵向“手拉手”的同时,在横向上实现社校“手拉手”合育共建。
2.浸润式教学色彩鲜明。案例课程建设研发秉承浸润式教学理念,研学实践过程中必要性地设置了“探索”“互动”“问答”“解密”等参与式环节,有助于大中小学生沉浸式开展红色教育,情景式体验千行百业,体验式触摸祖国大美山河,互动式感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将真理化抽象为具象,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地深入同学的心中,激发大中小学生勤奋学习、锤炼本领的动力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3.思政育人元素内涵丰厚。案例在课程开发上,紧密围绕阐释学生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点,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力图实现从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升华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相统一。研学示范课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契合实践育人规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巧妙设置实践主题,精心安排实践形式,逐级深化实践教育内容,实现大中小学实践教育一体化,引导大中小学生手拉手,在游中学、学中研、研中思、思中行,实现研学并举、知行合一。
三、经验与启示
(一)协同机制建立是基础
一体化研学课程开发不仅需要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协同,更为关键的在于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有机协同。必须从大中小学实践育人一体化的整体性出发,对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实现有序分工、协同合作、整合创新。
(二)研学课程开发是关键
面对当前大中小学实践育人“一体化”建设中的“最后一公里”,研学实践课程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聚焦在实践研学开展过程中容易发生的“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最大限度规避,力求研学作用发挥最大化。
(三)实践育人成效是根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丰富多元的地方文化、热火朝天的生产一线、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实践研学课堂提供了一份看不完、走不尽的“行走地图”。通过实践研学,把“干巴巴的讲解”变成“热乎乎的教学”,将“生活中的风景”变成“看得见的成长”,让书本上的道理生出感情,提升温度,种到大中小学生的心中。同时,遵循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将价值立场转化为具象实践,不断延展学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相统一,推动实践育人创新提质增效。
(四)社会大课堂是补充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社会大课堂是对校内实践教育必要且丰富的补充,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社会中蕴藏的丰富实践资源,拓展大中小学实践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然而,在当前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实践教育中,善用社会实践资源的意识还远远不够。“同学去哪里”通过开展研学旅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的综合实践育人有效途径,以“实践育人”为学生打开更大更广阔的空间,在多彩的研学实践教育课程中,在别样的课后服务活动中,让学生享受成长和学习的快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天津市政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