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足迹遍山河 天工学子以青春之力书写时代担当
2025年7月至8月,天津工业大学组织149支实践团队开展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怀揣热忱,足迹遍布革命老区、大漠边疆、乡村田野和城市社区,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赓续红色血脉 解码精神坐标的青春实践
法学院“法垒锋行”实践团奔赴井冈山。在革命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们围绕“口述史料法律边界”“遗址风貌保护依据”等专业问题与工作人员深度访谈,梳理现行保护机制中的法律薄弱环节。他们走进社区,与乡亲们共做红米饭、南瓜汤,开展“法律需求恳谈会”,记录下“红军标语风化防护”“革命故事保护”等基层诉求。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韵起航 微光成炬”暑期社会实践团通过“讲、做、访、唱”等多种形式,将伟大抗战精神传递给当地居民和少年儿童。当金灿灿的“1945-2025”纪念标识在投影屏上徐徐展开,巍峨长城与橄榄枝环绕的“80”光辉映入眼帘,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君兰社区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数了起来,纷纷表达了对阅兵仪式的期待。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知冷‘智’热”实践团在延边地区寻访红色印记。实践团成员们结合地方志与村民线索,经数小时跋涉确认了1930年中共开山屯区委的石碑遗址。在专业指导下,他们清理苔痕、填补模糊文字,让历史印记重焕清晰。返回学校后,实践团成员们迅速撰写保护活化方案,为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利用注入新动能。带队教师张江路感慨:“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将家国情怀种进学生心里,用专业知识擦亮了红色坐标。”
深耕乡土沃野 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津津乡荣”实践团的成员们把实验室“搬”到了宝坻区大唐庄镇董官庄村,通过智能小车、3D打印、无人机模型等科技体验活动,让科技“星火”点亮乡村。实践团成员在社区文化空间里搭建起“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展”,智能车操作演示、学生创意作品、乡村纪实影像吸引不少村民驻足观看,成为村民爱逛的“新景点”。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XIN青年见微知著”实践团在甘肃陇南西和县开展了6场大山实景直播。实践团成员们深入麻纸工坊、藏族乡新居,了解油橄榄、花椒等地理标志产品的生长环境,将见闻转化为直播间的“活素材”。他们结合西和乞巧文化,以“津味”相声推介特产,讲述文化故事,吸引大量网友关注,销售额突破3万元,为农民带来实在收益。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推普筑梦团”将课堂搬进河南周口沈丘县艾店村,通过趣味互动、情景模拟,让羞涩的孩子逐渐自信表达,实践团成员们牢记“推普不是消灭乡音,而是多一种工具”的理念,将民法典案例转化为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故事,让法律知识随普通话普及一起扎根。
人文学院“津黔同心・石榴籽行”实践团的成员们在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走访村寨,记录布依族“六月六”节庆,整理成汉苗双语手册,苗族老人感慨:“年轻人愿意记,寨子的故事就传得下去。”实践团成员张雨晴在日志中写道:“我们带不走山间的云雾,但能留下让文化生长的土壤。”
艺术学院繁星实践团奔赴保定市满城区乡村,实践团成员们从漆扇的历史渊源讲到制作工艺,从色彩搭配说到图案设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项非遗技艺娓娓道来。实践活动的压轴环节当属这场“田间T台秀”。小朋友们换上亲手扎染的衣物,村民们手持漆扇,踏上铺在田间地头的红毯。大爷大妈们步伐稳健,孩子们活泼俏皮,围观的人群中,手机镜头频频闪动,欢呼声此起彼伏。
生态保护与社会服务 以青春之名践行时代担当
经济与管理学院阿拉善推普生态实践团的成员们在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中心学习固沙植树,亲手栽种梭梭,汗水顺着帽带往下滴,在滚烫的沙地上砸出小小的湿痕。实践团成员们不仅为沙漠增添了一抹绿色,还在当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了“沙漠课堂”,用漫画讲解“胡杨三千年”奇迹,将治沙人王有德的故事编成了情景剧。
党委学生工作部“驼铃回响·石榴红”实践团成员们踏入卫拉特民俗博物馆,开启“户外寻踪+室内解码”的文化探秘之旅。回到驻地后,实践团成员们把调研走访的记录整理搭建成了“驼铃回响·石榴红”数字平台。在云端一起扮演“丝绸之路的守护者”,在共演阿拉善故事的剧本之中,让石榴籽般的情谊紧紧相拥。
软件学院“新禾青锋”实践团深入漳州南山村的阡陌之间,在经验丰富的老农指导下,在龙眼树、甘蔗林与芋头田间挥汗松土。在鲈鱼淡水养殖基地,实践团成员们跟随专家仔细观察,从水质调控到科学投喂,探寻“生态与效益”的共生密码。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津陇织梦”社会实践团跨越千里,将专业课堂从校园搬到了千里之外的甘肃省天水市。实践团的纺织学子们用靛蓝扎染技艺与3D打印笔,为当地青少年呈现了一场融合传统文化与未来科技的精彩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红色星火”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天津市西青区大寺中学的课堂上聚焦青少年网络世界,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拆解为“在线学习的权利边界”“不良信息的识别密码”等鲜活议题。面对“游戏账号被盗如何维权”“遭遇网暴该找谁求助”等现实困惑,学生们在轻松互动中明晰了网络权利与义务。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乡阳而行·红绿黄”实践团来到大同市灵丘县,以“精神脉络、生态脉络、文化脉络”为主线,开展了一场红色精神传承、绿色生态守护与传统文化焕新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化学学院“星星”相“烯”实践团奔赴天津市宝坻区广阳路小学,实践团成员们采用沉浸式成长探索游戏的形式,通过“理论讲解+动手实验+团队协作”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助力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科学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航空航天学院“逐梦星河 翼展绢乡”社会实践团深入天津市武清区曹子里镇向阳社区,实践团成员们紧扣“迎上合 展风采 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主题,向社区小朋友们生动讲解上合峰会的相关知识。一声声清脆响亮的“相约上合 绽放津彩”口号从孩子们口中喊出,传递着对盛会的期待。
药学院师生走进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六中药厂,深度探寻“津门国药”的传承密码与现代活力。实践团成员们通过沉浸式探访生产车间、企业文化展馆及深度互动交流,亲身感受中医药从传统智慧到现代智造的华丽蜕变。
暑去秋来,天工学子的实践故事仍在延续。正如学校团委负责人所说:“同学们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做过的事,最终都变成了照亮未来的光。”这束光里,有青春的热情,有专业的力量,更有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