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日报丨老幼共融破解暑期看娃难—— 来自红桥区绥中社区的温情探索
老幼共融
破解暑期看娃难
——来自红桥区绥中社区的温情探索
记者 张雯婧
每年暑假,许多双职工家庭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孩子放假了,家长却还要上班,谁来看娃?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中不放心,商业托管机构的高昂费用也让普通工薪家庭难以承受。
面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痛点,红桥区咸阳北路街道绥中社区从去年开始尝试探索“老幼共融”的解决方案: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公益托管班,由社区志愿服务队和社工共同看护孩子。这一探索既解决了家长的看娃难题,又让退休老人发挥了余热,实现了“一老一小”的双向滋养。
然而,这个充满温情的互助模式也面临现实挑战:安全责任如何界定?服务内容如何持续创新?志愿者队伍如何保持稳定?
近日,记者走进绥中社区,在这里感受邻里守望的温暖,并邀请专家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7月22日9时,绥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里,冷气驱散了暑热,却驱不散满屋的“热气腾腾”,书声、笑声、棋子落盘声交织成独特的暑期交响。80岁的李海城用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展示着自己珍藏多年的剪报集,随后又耐心地为孩子们讲授剪报的意义和技巧。稍远处,72岁的李美华带着年龄更小的孩子围坐在一起,抑扬顿挫地为大家读着绘本,孩子们乌溜溜的眼睛里闪着光。
“我们早就商量好了,孩子们放假在家没人管,爹妈上班时心都悬着。大伙儿在家没啥事,筋骨还硬朗,正好帮帮年轻人。”李美华直起身,揉了揉微微发酸的腰,脸上漾开笑意。她是社区“枫叶正红 小老帮老老”志愿服务队的“元老”。暑假来临,她和队里的老伙伴儿再一次集体解锁了新身份——“银龄托管员”。
社区的温情——
“银龄托管”帮双职工解决暑假带娃难题
在绥中社区,由银发力量托起的暑期守护是从去年暑假开始的。当时,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暑假里不少住户都面临孩子无人看管的难题,于是在社区“议事厅”提出“是否有居民愿意与社区携手解决这个问题”。没想到,社区“枫叶正红 小老帮老老”志愿服务队迅速“接单”。
这支以“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为初心的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22年,3年来早已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我们队里的志愿者大多刚退休不久,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对社区有很强的归属感。这事,我们能接!”李美华快人快语。
于是,这场由社区和志愿者共同带来的暑期“托举”从去年持续到了今年。
进入7月,社区公益托管班再次开班。工作日的早上,李美华等志愿者会提前半小时来到活动室,与社工一起把彩笔、画纸、棋类等学习用品和玩具分门别类地摆放整齐。随后,10多名小学生像快乐的小鸟陆续涌入这方天地。
老人和社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剪报达人李海城爷爷用珍藏的剪报集为孩子们讲述历史故事和科学趣闻,他的《剪报里的世界》课程,让孩子们在泛黄的纸页间触摸时代的脉络;书画爱好者张桂秋爷爷手把手教孩子们握笔、运墨,一幅幅稚嫩的书法作品跃然纸上;社工毛忆溶之前当过老师,如今当仁不让地成为辅导孩子们作业的达人……
“就在家门口,抬脚就到,安全放心!孩子不仅有伴儿了,还能学点东西,真是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难题!”17时30分,匆匆赶来的杨富祥接过儿子的书包,感慨地对记者说。他和爱人是从外地来津打拼的双职工,工作强度大,时间不自由。往年的暑假,是两口子最犯愁的时候——要么咬牙把孩子送进昂贵的商业托管班,要么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当“候鸟”。得益于社区的“银龄托管”,今年暑假,孩子第一次留在父母身边。“能跟熟悉的小伙伴儿一起在社区过暑假,孩子别提多开心了。”杨富祥说。
刘双的担心——
解决难题过程中又有“新问题”
孩子开心,家长满意。然而温情的图景之下,却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双一直紧绷着的神经。
最担心的问题是安全。一个午后,8岁男孩小磊(化名)去卫生间时脚下一滑,膝盖蹭破了皮。刘双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一边安抚孩子,一边从社区医药箱中翻找碘伏棉签。事后孩子虽无大碍,家长也表示理解,但刘双仍然心有余悸了好几天:“孩子在这儿一天,我的心就悬着一天。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充分信任,万一孩子有个磕碰闪失,我们怎么跟家长交代?”
刘双告诉记者,为了尽可能地保护孩子们,社区为他们选择了非常安全的学习用品。“我们给孩子讲剪报的技巧,但是并不敢真的让孩子拿剪刀动手剪。有时做手工需要用到刀和剪子,我们几乎一对一在旁辅导。”刘双表示,现在社区大部分工作人员的精力都在托管班的孩子身上,“本职工作我们宁可加班干,也要尽可能地盯着孩子,最大限度地保证他们的安全。”
除了孩子的安全,老人的身体状况也牵动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目前这项服务并没有签订相关的授权合同,完全依赖于邻里信任和志愿精神。一旦发生意外,责任如何划分,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刘双坦言,正是因为担心这些问题,今年7月托管班开班至今,还没有组织老人和孩子们进行过户外活动,“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给老人和孩子都上保险,让大家多一份保障”。
目前,“枫叶正红 小老帮老老”志愿服务队的核心成员大多年近七旬。“现在还能干,腿脚还算利索,可再过两三年呢?平日里我们也会有腰腿疼痛的情况,如果赶上家里老伴儿身体不舒服,想来看孩子也来不了了。”李美华道出了自己的担忧。对于“新人从哪里来”“怎么吸引更多相对年轻些的退休人员加入队伍”这些问题,老人直言“这事社区得多想想”。
刘双要想的远不止这些。
托管班现在的活动内容主要依赖志愿者个体的经验、兴趣和特长,存在较强的随机性和局限性。随着托管孩子年龄跨度的增大、需求的个性化,如何持续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符合不同年龄段认知发展规律、蕴含一定教育价值的内容,是刘双和团队必须面对的问题。
此外,目前每天近20个孩子的托管规模已达到社区的承受极限。“我们现在是既怕做不好,对不起社区居民的信任,又怕口碑爆棚,引来更多的孩子。我们和老人的能力有限,承接不了更多了。”虽然左右为难,但刘双仍然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服务队一起想尽办法,尽可能地服务好每一个来到社区托管班的孩子。
“绥中”的实验——
探索社区“老幼共融”新路径
在绥中社区这一“老幼共融”的暑假实验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成了实验室,退休老人和社工成了实验者,孩子们则是这场实验最直接的受益者。
实验的第一步是资源的整合——“银龄托管”。老人用自己的特长,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兴趣之窗。这种代际互动不仅解决了孩子的看护问题,也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新的意义。
今年已逾古稀的张桂秋,子女都不在身边,他与老伴儿相伴,在社区为孩子们义务教学。老人总是笑容可掬、耐心十足,从最基础的执笔姿势教起,一笔一画地示范讲解横竖撇捺的书写要领,手把手地纠正,用鼓励的话语点燃孩子们的兴趣。
“看着娃娃们认真写字的小模样,握着他们的小手教运笔,我这心里头既踏实又满足,感觉自己也年轻了。”张桂秋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奉献的快乐。对他和老伴儿而言,这项志愿服务不只是教授孩子们书法技艺,孩子们也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添了几抹亮色。
实验的另一个意义是社区治理的创新——激发内生力量。绥中社区试图打破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老人从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服务的提供者,家长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这种角色转换,也让社区治理不再是冷冰冰的行政任务,而成为充满人情味的互助实践。
与此同时,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也考验着社区的智慧。刘双和她的团队一直在摸索中前行:为老人和孩子购买保险,制定安全规范,限制托管规模以避免超负荷运转……他们深知,这场实验容不得半点闪失,因为这背后是家庭的信任和孩子的安全。
尽管困难重重,但实验的初步成果令人鼓舞。孩子们的笑容、家长的感激、老人的满足,是最鲜活有力的“实验数据”。绥中社区用行动证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邻里互助和代际融合,完全可以走出一条解决社会问题的新路。
这场实验的意义,早已超出了“暑期托管”本身。它是一次关于社区韧性、代际关系和公共空间活化的探索。正如刘双所说:“我们知道难,但再难也得办。”在老龄化与少子化并行的今天,绥中社区的实验或许能为更多社区提供一种启示:解决问题的答案,可能就藏在邻里之间的信任与温情中。
实验仍在继续,它的价值也在每一次老人与孩子的互动中悄然增长。
专家的建议
“必须从‘情感驱动’
走向‘制度保障’”
“安全是社区互助托管的生命线,更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强制性的意外伤害保险是推广复制该模式的绝对前提!”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翟磊在接受采访时斩钉截铁地说。她指出,托管儿童应当由家长为其购买保险,社区居委会作为组织方,必须与每位托管儿童的家长签订简明、规范的服务协议,清晰界定服务性质、双方基本权利义务、安全须知,以及最重要的免责条款,将模糊地带压缩到最小。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老人,政府应承担起托底责任,可考虑通过民政部门的社区公益金、福彩公益金或设立专项微基金,为所有参与托管服务的儿童和志愿者购买足额的团体意外伤害保险,明确保险责任范围(涵盖意外医疗、伤残、身故等)。
“硬件防护和软性培训必须双管齐下。”翟磊补充道,比如活动场地应注意安装防撞角,移除尖锐棱角家具,确保消防通道畅通并配备灭火器,设置专门的急救箱等。软件方面,可邀请红十字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对上岗志愿者进行安全培训,比如儿童常见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海姆立克急救法、消防安全常识及疏散演练、户外活动风险管理要点等。
“要让这份温暖持久,必须从‘情感驱动’走向‘制度保障’。”天津工业大学长期研究社区志愿服务的张磊教授强调。她也给出了具体路径:
建立志愿者准入与家庭志愿服务时间银行账户机制。以家庭为单位,摸清社区志愿服务供需情况,并建立志愿者电子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培训记录、服务特长、服务时间等信息。明确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存储规则,通过“边存边取、多存多取、近存远取”的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利用累积服务时长,在需要时优先兑换社区提供的助餐、助洁、儿童托管、日间照料等服务,形成互助闭环。
制定精细化运营手册。社区牵头制定详实的《社区互助托管服务运营准则和管理规范》,确定托管服务对象与范围,统一托管服务规范与标准,明确志愿者岗位职责与行为准则,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家庭沟通反馈机制等。针对具有长期志愿服务需求的家庭,可尝试家庭结组的方式,以家庭为单元,策划个性化的托管服务内容,这样既能够拉近邻里关系,又能提高托管服务的精准性。
要让“银龄托管”这棵幼苗茁壮成长,仅靠社区内部力量远远不够,可以引入多元“活水”进行灌溉。“社区可以主动‘搭桥’,链接更广泛的资源:充分发挥暑期大学生、老师的作用,引入医务和心理咨询等专业人员,联合高校、公益组织等主体,共建志愿服务智慧平台,探索定期现场服务和长期远程云服务结合的模式。”张磊建议。
翟磊也建议,在充分征得家长同意并确保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探索收取极低的管理费或材料消耗费,专项用于购买活动耗材等,减轻社区公共经费压力。其关键在于运作透明、资金用途清晰,社区托管与纯粹的商业托管还是有本质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