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门网络大思政”微信公众号丨千里同行 沙海共植“同心林”指尖跃动民族情
日前,天津工业大学“驼铃回响·石榴红”实践团穿越千里抵达内蒙古阿拉善盟,在草原与沙漠交织的土地上,以脚步丈量民族团结的深度,以汗水浇灌生态共生的希望,深情探寻各民族心灵同频共振的动人篇章。
在腾格里沙漠绵延14公里的徒步跋涉中,各族青年与实践团成员紧挽手臂,相互扶持翻越座座沙丘。实践团成员踏沙而来,与阿拉善的各族乡亲们一起将绿色希望栽入土地,铁锹入沙的瞬间,滚烫的沙粒溅在了实践团成员曹皓然的手背上。“小心点儿,这沙子还是有点厉害的。咱们挖坑得留个小坡度,这样下雨时才能存住水。”阿拉善种树植心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中心的白老师手把手指导着大家,他掌心的老茧轻轻蹭过皓然的手背。据了解,自“种树植心”项目启动以来,已有近百万各族群众在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中心留下了足迹。不同民族的身影在沙地交织,也用双手共同破译着大地的生态密码。中心创建者、1988级校友吴向伟在生态讲堂上生动诠释了这份深情:“梭梭的根系能深入地下十几米,如同民族团结的情谊,扎得越深,越能抵御风沙——种一棵树,植一颗心,种下的既是护绿之爱,更是民族齐心的信念。”
循着悠远驼铃的回响,实践团成员们又踏入卫拉特民俗博物馆,开启“户外寻踪+室内解码”的文化探秘之旅。在“沙生生态角”,梭梭树与肉苁蓉共生的标本静静诉说着沙漠的可持续智慧。实践团带队教师王茜茜凝视着石磬拓片感叹道:“石纹、银饰、草木,正如我们的文化根脉——深扎大地、生生不息,成为各民族成员共同珍视的精神家园。”
回到驻地后,实践团成员们把调研走访的记录整理并搭建成了“驼铃回响·石榴红”数字平台。轻点小程序,阿拉善的壮美与民族风情就跃然掌上;“智闯阿拉善”趣味答题融汇了丝路传奇与民族文化常识;温暖的“数字篝火”更让天南地北的青年跨越时空,在云端一起扮演“丝绸之路的守护者”,在共演阿拉善故事的剧本中,让石榴籽般的情谊紧紧相拥。
从沙海共植“同心林”到打造指尖数字平台,实践团成员们用自己的双手深深烙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印记,在阿拉善的风沙与文脉间,在新时代青年心灵的原野上,让民族团结之花恒久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