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在线丨把课堂搬到乡村院落 天工学子架起“推普桥梁”
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艾店村的田间地头,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推普筑梦团”的成员们带着满腔热忱,把课堂搬到乡村院落,用普通话架起城乡沟通的桥梁。
“小朋友们看,‘b’和‘p’发音时,嘴唇都要闭紧,但‘b’是不送气,‘p’要送气,就像吹蜡烛一样……”在艾店村的普通话小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们正拿着拼音卡片,结合乡村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讲解发音技巧。田间的玉米叶沙沙作响,教室里的童声稚嫩却响亮,构成了独特的乡村课堂交响曲。
为了让孩子们从“敢开口”到“会表达”,团队设计了趣味互动、情景模拟等环节。起初羞涩低头的孩子,在“你说我猜”的游戏中逐渐放松,用普通话描述自家的鸡鸭、村口的大树。实践团成员小周发现,乡村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只是缺乏表达的自信:“有个小男孩第一次上台时声音像蚊子叫,一周后能站在大家面前讲完《小蝌蚪找妈妈》,那种眼睛里的光特别动人。”
推普教学不止于发音规范,更融入了文化浸润。经典诵读课上,《乡愁》的韵律在孩子们口中流转,实践团成员们结合家乡变化讲解诗歌情感;民法典宣讲中,“买短乘长”等生活案例被转化为方言与普通话对照的小故事,让法律知识的宣讲润物无声。实践团指导教师张超说:“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乡村孩子看世界的‘通用密码’,我们要帮他们握紧这把钥匙。”
“这是3D打印笔,就像会变魔术的画笔,能画出立体的世界!”实践团成员们发挥专长,带领孩子们体验科技的魅力。从简单的星星到家乡的小瓦房,孩子们用打印笔勾勒心中的图案,“你看我的房子有烟囱!”“我的星星要加闪光!”科技体验成为语言实践的生动场景。此外,实践团成员们还深入乡村展开调研,正如成员们在总结中写到的那样:“乡村需要的不是标准化的语言模板,而是扎根土壤的生长方案。”
从语言筑基到心灵呵护,从文化传承到科技启蒙,青春的力量不止于今夏,语言之美正在青春的接续传承中持续流淌,为乡村振兴注入长久“声”动力,让每颗童心都能嘹亮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