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网丨让非遗传承 焕发新活力
天津北方网讯:天津杨柳青年画传承人工作室、天津面塑工作室、天津葫芦画工作室……近年来,天津非遗传承人纷纷开办工作室或传习室,以此为平台开展教学、创作和展览等活动,他们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推动非遗传承和发展。
意风区里的药香传承
走进位于意风区的“中华药香文化展览馆”,一股浓郁的中草药香气迎面扑来。这里不仅是一个向公众展示和传播中华药香文化的场所,同时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真中华药香制香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宗兆睿的工作室和传习所。在展览馆的一楼显眼位置,传承谱系展示墙格外引人注目。它详细叙述了合真药香五代传承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创始人魏永善于1901年在沈阳创立合真制香,到第五代传承人宗兆睿对这一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都让人们对这个非遗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每当节假日,这里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亲身感受中华药香文化的独特魅力。
宗兆睿介绍,展馆分为展示区、传承区、体验区、定制区,方便走进这座“气味展览馆”的人们,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个维度了解中华药香文化。
展示区以“香药同源”为主题,陈列展示沉香、檀香等来自不同地域的百年香品和香材,让参观者对“药香”从哪里来有了直观了解。香的品类陈列中,对佩香法、饮香法、燃香法、抹香法的介绍让人们感受到药香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体验区,参观者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根据气味、季节、体质等因素,选择和制作适合自己的香品。通过动手制作,感受药香给身心带来的愉悦。传承区也是海河教育园教育联盟、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传承基地。作为特聘创业导师的宗兆睿,在这里不定期向高校学生进行技艺传授,与大学生共同学习研究药香知识并指导他们就业。受此影响,有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之后加入合真团队,走上了药香文化传承之路。
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的陈帅,就是其中一位。陈帅告诉记者,她2018年来这里学习,从香牌、香珠的制作开始,到药香文化的理论知识,再到专业的中医药理论,6年递进式的学习让她对合真制香以及药香文化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目前她在合真制香的团队中负责中医药进校园的教育板块。
“这个工作室就像是我的大本营,在这里做了展示、体验、传承等很多基础性工作,也在不断走出去。”宗兆睿说。设立在南开医院的合真药香传承基地,发挥非遗原创优势,让中药特色的“芳香服气疗法”得到运用与发扬。宗兆睿说:“我们一直在南开医院推进药师培训计划,同时把传承重心转移到高校来。”
借助“非遗进校园”“非遗云课堂”等活动,合真团队还走进大中小学课堂讲解中医药文化,在“药香文化特色校”天大附中、凤凰小学培养小小传承人。他还录制“气味盲盒”课程,通过《神奇的本草》《文人书香》《气味锦囊》等“图文+动画”的方式,用网课形式传播传统文化。
此外,他们还结合中老年人的健康以及提升技能的需要,在社区推出“非遗工坊”。在河北区月牙河社区等社区,传播中医药方面的知识,指导药香制作。“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华药香文化,实实在在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宗兆睿说。
与高校合作“美育研习基地”
位于河东区鲁山道的曾氏华服传习馆里,不同款式的手工旗袍、华服以及制作精美的各色盘扣作品,向人们展示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人们还可以体验盘扣、手工缝制等技艺,用亲手缝制的精美小礼物,传递出美好的情感。这个充满氛围感的地方,是市级非遗项目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邢晋的工作室。不久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与天津曾氏华服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美育研习基地”的揭牌仪式在这里举行,如今这里也成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体验非遗技艺的场所。
签约仪式当天,还举行了天津海运职业学院2024级留学生首堂汉语言实践课——“行走的课堂——曾氏津派盘扣技艺实践”主题活动。现场,来自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的24名留学生,与非遗传承人积极互动,了解中国盘扣的由来,学习盘扣的技法,亲手制作了代表着“和平”寓意的蜻蜓盘扣。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生动有趣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中,被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所打动。
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是天津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氏津派盘扣技艺是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项目传承人在创办工作室、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中,不断摸索、拓宽传播非遗的方法和渠道,提升该非遗项目的社会认知度。邢晋告诉记者,她与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的合作已持续多年。从最初简单的参与社团活动,到每周固定时间给学生们教授盘扣技艺,再到与学院深度合作联合开发文创产品,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探索出非遗项目与院校合作的新模式。“除了不定期参加学校的主题展示、体验,我现在固定每隔一周去给学生们上实践课,教他们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盘扣。最近这几次教学生们做的葫芦扣、蜻蜓扣效果都非常好,学生们很快就能掌握。”邢晋说。
邢晋表示,这些年她在进社区、进校园开展传承工作的同时,感受到非遗传承人只要拧成一股绳就能发挥“1+1>2”的效果。“在刚刚公布的第二批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名单中,曾氏华服传习馆入选。我想借助这个平台,把更多非遗传承人团结起来,一起做好传承工作。”
与艺术家携手打造
“津派手绘瓷”文化
坐落在津南区八里台镇工业园区的观照轩,是天津市级非遗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单位。依托“津派书画”的优秀文化资源,把非遗传统技艺与时代笔墨结合起来,打造“津派手绘瓷”文化,是观照轩在非遗传承与发展道路上坚持的方向。
进入观照轩,一层右手第一间展厅摆放着中小学生的手绘瓷器作品。位于二楼的创作室,享誉津门的多位书画家都曾在这里进行过创作。霍春阳、姜志峰在这里创作过瓷板画;张建会、贾广健在这里创作了叶嘉莹先生的水杯;天津美院的周午生、于洪江在这里创作小站稻、葛沽风貌等瓷器作品,还有范扬创作的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题材作品,陈钢创作的建党百年水杯等都诞生于这里。艺术家在这里精心创作的书法、绘画、篆刻等作品,和陈氏制瓷(手绘)技艺完美结合,闪耀着独有的文化格调。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十周年,观照轩特别做了一款文创水杯,艺术家在创作中把京津冀三地的地标,像燕山山脉、长城、天津的三岔河口等风景融入进来,展现“青山同脉,绿水同源”的主题。
“陈氏制瓷起始于1907年,最早的风格是第一代传承人陈富元把北方的绘画和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相结合,形成陈氏制瓷的一大特点——诗书画印的风格。我们今天依然是沿着这条路在走。结合津派艺术家的创作,我们现在着力打造‘津派艺术瓷’,为天津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做出我们的努力。同时,我们通过这些让百姓买得起的文创产品,让文化艺术走进生活。这是我们一直秉承的非遗传承的方向。”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观照轩总经理赵彦菊告诉记者。
作为首批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观照轩的工作人员节假日和周末格外忙碌,“很多人都愿意来这里体验陶瓷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给来到这里的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感,赵彦菊和她的团队把观照轩打造成一个沉浸式艺术空间。他们开辟了一个展厅,推出《图说陶瓷史》展览。赵彦菊介绍:“展厅里特别把瓷器烧制之前和烧制之后的实物做了对比,因为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会同比例缩小10%至15%,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让参观者都特别的感叹,原来是这样!”
之所以做这方面的尝试,赵彦菊说,她想让孩子们在一个美的空间里去感受美,去了解和学习制瓷的工艺,从而对中国的瓷器有一个全面认识。“一个人内心有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内心坚定有力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