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丨【津云调查】五色生香话非遗

发布时间:2024-07-04文章来源:浏览次数:10



【津云调查】五色生香话非遗

津云新闻讯:焚香、品茗、听雨、抚琴,自古以来,我们祖先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结凝练出了诸多修身养性的风雅之事,并由此衍生出各类精湛技艺,流传至今,成为了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浸润肺腑 回味悠长

药香袅袅,婉转绕梁,坐落在意风区的合真中华药香文化展览馆,每天一开门,便会迎来三五成群的游客,身为拥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市级非遗项目合真药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宗兆睿总是会热情地带着大伙儿参观品香。

受父亲影响,宗兆睿从小就接触并喜欢上了中医,大学毕业后,他经人介绍与出身中医世家的妻子相识,刚一结婚,便被妻子家中祖传的药香制作技艺迷住了。宗兆睿妻子的高祖父魏永善,1876年生于沈阳,由于常年研习中医中药,他手里掌握许多药方香方,1901年,身为教书先生的魏永善创立了一门药香制作技艺,取名合真,而他制香的目的,起初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们驱赶蚊虫、预防疾病,后来,魏永善的子孙辈儿大多都继承了他的专长,从事中医方面的工作,口传心授间,将自家的药香制作技艺传承了下来,作为医生,他们经常运用香薰、香灸等疗法,帮助患者缓解病痛,从不额外收费,也不过多宣扬。新中国建立之初,作为当时稀缺的中医人才,魏永善的孙子,也就是宗兆睿妻子的爷爷魏庆璋,应邀来到天津第一医院任职,魏家的药香技艺正是在那时,被他带到了天津。

2003年,宗兆睿正式拜师,成为了合真中华药香的第五代传承人,在他看来,炮制药香,尤其是纯手工制香,浸、磨、捣、炒、调,这些繁杂细腻的工序,其实就是人与香渐渐融为一体、彼此注入灵魂的过程。人们常说制香如制药,一款功效、香气持久稳定的药香,十分讲究香方和配伍,从原材料的辨别、选取,到炮制手法的微妙调整都大有学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二十年前刚开始上手制香时,宗兆睿不得不采购大量原料反复调试,常常为了拿到一款道地药材,坐着飞机到处跑,几年下来,投入的资金远远超出了预期,“最难的时候我把结婚那套房子都卖了,就住在老人家里,当时心理压力特别大,我就想如果我不把这件事做下去,会后悔一辈子,但要是赔掉一套房子,也就是纠结一阵子。”宗兆睿说。

好在经过多年钻研,宗兆睿逐渐成长为一名技艺纯熟的制香人,也有了稳定的客户,不少医院和医馆都跟他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从他这里采购药香。这些年来,为了推广药香,宗兆睿拓展了很多药香制品的使用场景,让其走进人们当下的生活,变成大家随时能看到、随手能用到的东西,除了可以燃点、佩戴和饮用的传统香品,他还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多款药香家居装饰及车载熏香,同时跟学校合作,制作出气味盲盒、药香校徽等既有意义又有趣的小物件,给孩子们随身佩戴,不仅能驱虫避疫、愉悦身心,还能营造小小的仪式感。

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能被更多人看到和喜爱,宗兆睿都愿意尝试,去年四月,由天津歌舞剧院打造的舞剧《色境》正式跟观众见面,一年来先后在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展开巡演,并在最近登上了天津大礼堂的舞台,整部舞剧中,有七段舞蹈的主题分别对应着一件文物,舞者们借助传统器乐与舞台幕布、光影的叠加,以及富有叙事感的演绎讲述文物故事,有的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线条之美,有的复活再现了诙谐活泼的古代舞俑形象,而宗兆睿受邀参演的舞蹈“香道”,对应的文物就是香炉,面对观众潮水般的掌声,宗兆睿特别激动:“我之前还曾跟随出访团队到法国表演,两次谢幕,观众久久不肯散去,一直在鼓掌,这让我很受触动,就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更应该好好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深刻体会到了我们的文化有多美!”

流光溢彩 大漆之美

在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处角落里,生长着二十多棵从南方移植来的漆树。漆树,作为一种乔木,主要分布在秦岭大巴山区海拔八百至三千米且温暖潮湿的地方,北方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漆树很难存活,为了照顾这些漆树,艺术学院副教授郑勇花了不少心思,一有空就会来给它们浇水,仔细观察每棵树苗的长势,到了冬天还要搭建暖棚,把它们当宝贝一样呵护起来,而所有这些努力,为的就是漆树特有的一种汁液——大漆,也叫生漆。

生漆,作为一种纯天然树脂涂料,从树上收割下来接触空气后会自然固化成膜,不仅粘连性强,防腐蚀防渗透,耐磨耐热,还富有光泽,早在七八千年前,远古时代的人们就发现了大漆的这些优点,并将其层层涂抹于木器、陶器、兵器、农具等器物表面,以达到日用或装饰效果。

2012年,郑勇从天津工大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去南方旅行,第一次见到漆树和新鲜的漆液,瞬间就被这种调色后艳丽夺目、可塑性极强的材料迷住了,随后他专程奔赴各个大漆产地,跟当地的老师傅们交流学习大漆制作工艺。留校任教后,郑勇所在的教学团队专门开设了漆艺课程。

生漆产量低,采集难度高,素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再加上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因此在古代,生漆也被称为贵漆,精美考究的漆器往往只有王宫贵族才能享用,平民百姓难得一见。自从踏进这个,郑勇就定下目标,他要运用传统大漆工艺,复原古代经典漆器,并进行公开展示,同时,制作一些餐具、茶具、花瓶等既实用又价格亲民的日用漆器,让人们在生活中时刻感受大漆之美。

然而,要想在北方地区大规模制作漆器,从气候、原料,到设备、技术,都有很多困难要克服。郑勇说:“最大的困难就是阴干,大漆需要在70%以上的湿度下自然阴干,我们北方湿度达不到,有的漆可能一个月都不干,我们就要想各种办法,比如改造阴房,增湿。每一个漆艺技法也都有很多步骤,比如雕漆,每一个锦文都有不同的刀法,像晕金,漆干燥到什么程度,才可以使金银粉完全附着在上面,这些都是非常难掌握的,我们就要做各种技法板,不停地试错,时间、精力投入都很大。”

2016年,郑勇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借助高校的科教资源,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先进材料和高性能技术,探索中国传统手工艺复兴之道,如今,他的工作室已经累计完成作品千余件,成为了我国陶胎漆器制作领域的重要力量。为了宣传漆艺文化,郑勇常在忙碌的创作之余,举办讲座、展览和各种交流活动,不少来自国内外的访问团队,都通过他,了解并爱上了中国的大漆工艺。

最近几年,郑勇不断改进工艺,打破壁垒,跟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作,除了陶器、木器、金银器之外,还尝试着将生漆材料涂抹于泥塑、皮具,甚至是纸张之上,比如,用各种颜色的漆液代替传统颜料,绘制杨柳青年画和泥塑作品,这些古老的非遗技艺带着各自的故事,碰撞交融在一起,流光溢彩、别具韵味,而宗兆睿的合真药香,也是郑勇重要的非遗合作伙伴之一,他将不同功效的药香与大漆充分搅拌融合,层层涂抹在茶杯上,这样一来,人们喝水时,不仅可以欣赏大漆温润艳丽的色泽,还能间接饮用药香补益身体,既增加了药香的使用场景,又拓展了大漆的功能,可谓五色生香、相得益彰。“大漆这个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我们东方人的智慧,未来我想做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更深入地研究它的分子结构,在材料开发上下功夫,复原更加完美的古老漆器作品,同时还想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让这个古老的材料在未来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郑勇说。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