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中文网丨李玉瑶:在探索中寻找纳米纤维的“真相”
璞玉,琢而成器;路遥,不改初心。天津工业大学的李玉瑶,就是这样一位探索者。为了寻找更多关于纳米纤维的真相,她,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埋首前行。
不忘初心去探索
科研的世界,是未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行走,需要勇气,也需要非凡的毅力。作为纳米纤维领域的探索者,李玉瑶,将目光锁定在功能微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在空气过滤、特种聚酰胺酰亚胺纤维等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纳米纤维并非肉眼可见,但通过纺织加工技术将其加工成纤维膜和块状体材料时,纳米尺度的特有效应可以支撑表现出宏观材料的优良性能,李玉瑶认为,纳米纤维的世界是隐藏于海底的巨大宝藏,只要耐心挖掘、深入钻研,一定能够开发出服务于生产生活和国家战略的更多材料。
纳米纤维材料的构效关系及其在空气过滤领域的应用研究,是李玉瑶在2014年攻读研究生之初就开始钻研的课题。当时我国正经历着大范围国土面积的雾霾污染,开发高效低阻过滤材料成为保障居民呼吸安全、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硕博连读后,她作为骨干人员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积累了纳米纤维口罩、滤纸方面丰富的小试、中试和规模化生产经验,为推进纳米纤维产业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凭借多年来在纳米纤维产业化研发方面的经验,李玉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部分已实现技术转让。入职天津工业大学后,李玉瑶仍然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天津工业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项目、参与河北省科技厅项目,力争为一流学科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科研就是为解决旧问题,创造新事物而诞生的,所以,李玉瑶与企业合作开发出新型聚酰胺酰亚胺(PAI)纤维材料,采用国内南通博联公司自主研发的PAI聚合物原料,攻克了PAI的绿色水浴纺丝技术、高蓬松原位成型技术、三维重构技术,制备出本体阻燃、耐高温的多系列(1D长丝、2D纤维膜、3D气凝胶)下游纤维及制品,将PAI的应用由传统涂料、粘结剂拓展到纺织领域。PAI纤维材料的开发,也有望替代高性能特种聚酰亚胺纤维的部分应用领域,且PAI较PI具有更灵活的加工方式,更低的生产成本。
现在的她,已成功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A类计划,在Adv. Funct. Mater.、Chem. Eng. J.、 J. Membrane Sci.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授权专利22项,转让1项;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科基金青年基金、天津市非织造布工程中心、企业合作等项目10余项。
三尺讲台去解惑
身为年轻的探索者,李玉瑶更知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她始终认为科研的一大重要目的是反哺教学,只有传承和创新,才能为国家的科研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身为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李玉瑶,在教学上也始终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李玉瑶,以自己为教案,用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拼搏奋斗,四季耕耘。
入职三年来,主导了理论、实验、实践多类型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稳步提升,年平均课时量超200,李玉瑶始终对教学保持着敬畏之心,对于传统知识,李玉瑶不敢有一个细节上的疏忽,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同时她也认为,即使是经典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希望每一位学生,要有质疑和创新精神,不仅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有思维上的革新。”为了这个目标,她,传道授业,诲人不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教学领域,李玉瑶同样硕果累累。近期荣获了纺织类高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金三发学科大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获天津市二等奖;主持“新四科”教研项目1项并获批市级大创项目,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1篇;首次担任班导师即指导班级荣获“优良学风班集体”,本人被评为“优秀班导师”。
这就是李玉瑶,这就是中国的青年师者和探索者。未来,她将继续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开拓前行,继续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纳米纤维的发展。(文/李玉瑶、丁旭)
个人简介
李玉瑶,博士,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A类计划入选者,上海长三角非织造材料工业协会标准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