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强国丨安徽歙县:这盏鱼灯何以长明
600多年,生生不息。
大山深处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嬉鱼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夜幕下,绚烂的烟花点亮天空,铿锵的锣鼓响彻山谷,或长达数米、或短仅尺余的大小鱼灯,仿佛聚集在一起向同一个方向游动的鱼群,浮现在街巷之间、人群之中,用“徽州式浪漫”绽放着最美的年景。
嬉鱼灯是一种徽州年俗,也是徽州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徽州山多地少,许多村落依山而建、房屋密集,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最怕火患。
汪满田嬉鱼灯,是徽州传承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年俗之一。相传这里嬉鱼灯的起源是取水克火之意,希望村子远离火灾。另外,若村中有鱼,则意味着有水庇佑,象征着财源滚滚;而“鱼”与“余”谐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据汪满田村的老者讲述,以前最长的鱼灯长约10米,鱼灯骨架用竹篾编扎,外部糊上棉纸,再画上红鳞、祥云等彩色图案,鱼腹内插着上百支红蜡烛。巡游时,灯笼引路、火把开道,鞭炮助威、锣鼓压阵,大大小小的鱼灯、花灯一字排开,在众人的簇拥下游动在街头巷尾,场面蔚为壮观。
与其他地方鱼灯不同的是,汪满田鱼灯的鱼身主体多个关节都可以自由活动,更加灵动多姿,仿佛鱼跃水中,尽显悠游之美,演绎出藏在大山深处的浪漫与震撼。2022年,汪满田鱼灯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几乎没有娱乐活动的古时,元宵嬉鱼灯给偏远山乡带来了欢乐和喜庆,成为一代代汪满田人的集体记忆。
在徽州方言中,“嬉”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玩耍形态,多为充满乡野气息的热闹场景。在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嬉”字反映了徽州人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心态,平日里心境平和、苦中作乐,一有机会则敢闯敢试、不畏挫折。有学者认为,古徽州之所以学成派、术成流、商成帮,与徽州人这种处世哲理不无关系。
花好月圆、鱼跃龙门、年年有余……有游客认为,汪满田元宵嬉鱼灯这项非遗活动,几乎集成了古时人们所有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愿景。细细一想,汪满田嬉鱼灯绵延数百年传承至今,家国情怀无疑是最耀眼的光环。
嬉鱼灯不仅给山里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也让安宁的山乡久久回荡着美妙和谐的乐符。汪满田村党总支书记汪军华说,从扎鱼灯到游鱼灯,都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至少需要上百名村民直接参与,共同撑起这台年俗大戏。
有意思的是,一扎一游中、相视一笑间,一些村民曾经的是非恩怨,随风飘散。有人戏称,嬉鱼灯这项集体活动,蕴藏着徽州先人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
“00后”村民汪文泉,是2024年汪满田村祠堂鱼会的“鱼头”。
“村里沿袭祖制,以村民传统聚落为单元,设有6个鱼会。每年的元宵嬉鱼灯,都是各个鱼会自发扎制鱼灯共同参与。2024年有5个鱼会参加,5米长至9米长的‘大鱼’就有10条。”汪方泉说,各个鱼会都有传统名称,但没有固定成员,每年都是通过个人自荐、村民推选、竞争上岗等方式竞选“鱼头”,由“鱼头”招募团队成员。
“鱼头”相当于鱼会的召集人和主事者,负责各自鱼会的资金筹集、材料采购、制灯游灯等具体事宜。22岁的汪文泉,在屯溪一家理发店做理发师,2024年是第4次当“鱼头”。
16岁那年,汪文泉第一次竞选上了“鱼头”,虽然筹备过程非常“磨人”,但他和伙伴们累并快乐着。后来,他先后在合肥、屯溪等地上班,每年都请假回来嬉鱼灯。
汪文泉说,小时候就耳濡目染,从递纸跑腿到学着上色,一年年在嬉鱼灯中长大,总觉得嬉了鱼灯才算真正过年,不然就没有过年的味道。
灯燃家在,鱼灯亦是心灯。
在汪满田人心中,鱼灯是家的味道,也是过年的印记。每年元宵节,汪满田村在外打拼的人,无论老老少少、不管路途多远,都会克服一切困难赶回家,只为心中那盏不熄的鱼灯。
“从年轻力壮到白发苍颜,鱼灯伴随着一辈辈父老乡亲的成长,从未停止。当鱼灯亮起,光芒万丈,仿佛回到了过去,让人流连忘返。”汪丽君从小嬉着村里的鱼灯长大,如今是合肥一所学校的教师,也是2024年汪满田村祠堂分鱼会的“鱼头”。
“当‘鱼头’就是希望记忆里的那盏灯一直都在,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期待有越来越多的‘鱼头’将鱼灯文化薪火相传。”“95后”的汪丽君是第2次当“鱼头”,她说自己在2024年“鱼头”中算年龄大的,但特别开心这些年村里的“鱼头”平均只有20来岁。
年复一年,汪满田鱼灯从明代“游”来,历久弥新,是山里人持之以恒的坚守,也与当地独特的传承方式密不可分。
一般来说,许多地方的非遗类民俗活动大多是有经验的年长者“挑大梁”,但汪满田村一直给年轻人搭建平台,鼓励和引导“小鬼当家”。
在汪满田村,年轻的“鱼头”主事,有经验的老一辈甘当“传帮带”的配角,小孩子打下手,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经意间实现了鱼灯非遗技艺的代际传承,也锻炼了年轻人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
在汪满田村中一座祠堂旁,有一间仅几平方米的小店,密密麻麻摆放着各种鱼灯造型的冰箱贴、布艺袋、小挂件等文创商品。
小店的老板是浙江衢州人吴凌基,一位19岁的大三学生2023年3月,小吴同学从自媒体平台上刷到汪满田鱼灯的视频,一下子被拨动了心弦。“从那时到现在,我有半年多时间断断续续住在村里。”小吴同学一边学习体验,一边创意设计,工作之余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开直播,讲汪满田鱼灯的故事。
“喜爱也好,情怀也罢,就是不顾一切地喜欢上了这里的鱼灯。”2023年9月,吴凌基在汪满田村注册成立了黄山元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始半工半读,专注于鱼灯文化传播和文创产品开发。
谭婉婧是天津工业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研二学生,正月初八与师妹一道专门来到汪满田村,做鱼灯文化的田野调查。“我们在村里待了一周多,遇到了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学校的10多批同学,都是冲着鱼灯来的。”谭婉婧说,大家对汪满田鱼灯感兴趣,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项非遗的年轻化、生活化、场景化,能引发年轻人的共鸣。
汪满田鱼灯最早“出圈”在2010年前后,当时上海一位大学生来村里拍摄了纪录片《不嬉不行》,首次为汪满田鱼灯留下了完整影像,该片后获搜狐视频全球华人纪录片互联网盛典“最佳文化传承纪录片”。近3年,以汪满田鱼灯为原型的《年年有余之鱼灯》年俗贺岁片上线、安徽师范大学校园运动会开幕式非遗鱼灯表演亮相央视、植入鱼灯元素的多款热门游戏推向市场,更让汪满田鱼灯名气更大、人气更旺。
一个“遗”字,足见珍贵。纵观汪满田鱼灯之类非遗“出圈记”,其“流量密码”都是互联网、生活、创意。
抖音发布的《2023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5月,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13场非遗内容开播。报告显示,过去一年,“90后”最爱在抖音上购买非遗产品,“00后”购买非遗好物总成交额同比增长近2倍。
互联网的传播,拉近了人们与非遗的历史距离感,一切变得可视可感;非遗与生活接轨,在活态传承中重构体验场景,也让历史上曾经的流行再流行;年轻人的参与,特别是创意的加持,让非遗“老古董”变身可亲可萌的时尚新潮形象。
汪满田鱼灯就这样“火”了。一些村民从中嗅到商机,开始扎鱼灯、做直播,开民宿、办餐饮,目前有20多人专门从事鱼灯制作,年销售额约100万元,还有村民在屯溪等地开起了创意鱼灯店。2023年元宵节期间,汪满田村接待游客1.8万人,民宿、餐饮、鱼灯销售等综合收入达100万元。截至2月22日,2024年仅线上预约参加汪满田元宵嬉鱼灯的外地游客达7870人。
“2024年元旦期间,汪满田鱼灯受邀前往成都、衢州、张家港等地参加跨年巡游和民俗展演活动,嘉兴、海口、温州、重庆等地订单也在陆续洽谈中。”驻村工作队队员王青华介绍,从2021年起,汪满田强村公司成立了鱼灯巡游队,开发鱼灯文创产品20余款,探索市场化演艺服务,仅2023年受邀到外地参加演出20多次,增加了轮演村民的劳务收入,也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
快乐都是年味,开心就是过年。愿汪满田这盏鱼灯,点亮了游子回家的路,也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年年福暖四季、岁岁顺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