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纺织报微信公众号以《这十年·纺织强国路 |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2022年9月26日,中国纺织报微信公众号以《这十年·纺织强国路 |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这十年·纺织强国路 |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10年来,纺织强国目标基本达成,行业高质量发展打开全新局面,这一切离不开纺织人才支撑。10年来,我国纺织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著,实用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等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逐步建立,一支集合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产业人才梯队正在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活力旺盛的人才队伍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舞台上担纲重任。
产业队伍人才辈出
10年来,纺织行业将工人队伍建设与就业优先政策相结合,凝聚和培养了包括产业工人、企业家、科学家、设计师在内的行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创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持续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10年来,纺织行业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教育、科研与培训资源,培养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截至2020年,全国设有纺织服装相关的本科院校27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260余所,中职院校800余所,专业人才储备丰富。
2016-2020年,纺织行业涌现出119名“全国优秀纺织企业家”、40位“全国优秀纺织青年企业家”、10位“全国优秀纺织女企业家”。获得行业科技进步奖的人数超过4000人次。2189名面料设计师、736名家用纺织品设计师、2017名色彩搭配师等取得从业资格认证。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纺织工业从业人数1103.2万人,占全国工业的9.6%;纺织行业总从业人数达1612.4万人(其中包含纺织服装批发零售从业人数509.2万人)。
纺织工人是纺织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坚实依靠。10年来,纺织行业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推动纺织工人队伍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纺织行业历来有着评选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光荣传统。每5年开展一次的全国纺织劳模评选表彰,是集政治性、政策性、行业性很强的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当代纺织工作者中的先进代表,全国纺织劳模在促进乡村振兴、解决民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排头兵作用,成为纺织行业时代精神与创新实践的生动诠释,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功勋与楷模。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一个个普普通通的纺织车间里焕发光彩。全国劳动模范、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建军,不仅从技术工人成长为创新团队“领头羊”,而且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传帮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能手。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承霞,从农民工成长为服装高级技工,如今是“李承霞劳模工作室”带头人。德州恒丰集团高技能教练王晓菲扎根一线岗位近20年,创造的“紧密纺绕皮辊斜接头操作法”,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缓解工人劳动强度,她也因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咸阳纺织集团一分厂纺部车间“赵梦桃小组”组长何菲,努力传承梦桃精神,从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成长为中国纺织大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一批劳动一线的纺织工人,走进高等学府,成了大学生。今年3月1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魏桥创业员工赵培培光荣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报到,开启新的学习生活。
今年7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联合隆重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表彰了100个先进集体和348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关键在人才。以此次表彰大会召开为契机,要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纺织工人队伍。
除了国家级表彰外,纺织行业开展的表彰也极大促进了人才建设。“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自2012至2021年10年间共表彰奖励纺织科技奖1090项、优秀教师和学生1669名、优秀教学成果奖1901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107项、应用基础研究68项、科技成果推广336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278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4人及28家获奖单位。“十三五”期间,全行业形成了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氛围,开创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人才质量全面提高
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10年来,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新时代我国纺织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为融合国内外教育资源,加强国际纺织服装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纺织服装教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届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于2018年12月在东华大学举行。东华大学联合18个国家33所具有纺织特色的大学,正式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该联盟成为参与高校最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覆盖率最高的世界纺织类高校联合组织。
“如今,中国既是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中心,也是全球纺织服装人才教育的中心。”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执行会长倪阳生说,从职工培训、继续教育到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后流动站,我国已具备完整的纺织服装教育链条体系。
10年来,我国纺织类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纺织类院校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振兴纺织类院校建设,加快纺织类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进纺织类高职院校“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深化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改革,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引导纺织类院校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
与此同时,纺织类院校创新育人模式,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有效拓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纺织服装特色高校,西安工程大学坚持“以工为主,交叉融合,做强纺织,做亮设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定位,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纺织领域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西安工程大学校长王海燕表示,学校办学始终坚持聚焦纺织、强化交叉,围绕纺织全产业链构建了纺织纤维材料、智能制造、清洁染整、服装设计等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围绕纺织行业人才需求,“十四五”学校人才培养实施“纺织+”“设计+”“智能+”的多元化交叉融合路径,服务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学校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坚持“四个面向”,实施“科教融合”,推进“产教融合”,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共同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在纺织产业集群地建立纺织创新研究院,在纺织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产业研发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校地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本硕博教育协同发展的纺织类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为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武汉纺织大学坚持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使学科专业与纺织产业链“双向嵌入”,形成了“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的专业建设模式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为此,武汉纺织大学根据建设制造强国和学校人才培养需要,打造了纺织新材料与绿色织造、纺织装备与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与精美制造、智慧管理与效益制造等四大学科群作为支撑,提升了育人的学科协同功能和集成优势。
“把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纺织产业发展的切实需求。”江西工业技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谭如民认为,学校要集中力量推动提质扩容,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生源质量,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搭台子。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与纺织企业合作办学力度,发挥出职业教育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人才梯队逐渐形成
10年来,纺织行业以服务院校、企业、产业发展为出发点,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与实践,推动多层次纺织人才梯队建设工作。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产业人才等科技工作者不断涌现。
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等5人在近10年来当选为两院院士,这些纺织科技领军人物在纺织纤维材料等多领域引领纺织行业迈向更前沿,书写纺织“上天下海”的新传奇。华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闫英山、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艳红等全国纺织优秀企业家、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的涌现,让企业管理更加现代化、国际化,推进产业快速升级。
“10年磨砺,学校人才培育工作成绩斐然,初步形成了完备的人才梯队。”天津工业大学人事处负责人杨浩告诉记者,学校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截至目前,学校拥有两院院士7名,国家级领军人才(包括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次。还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拥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省部级各类人才,实现了自主培育院士、国家优青、天津市杰青人才的突破。学校获批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高层次团队。
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武汉纺织大学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扎实推进“人才汇聚高地工程”建设,坚持高层次人才引育并重,补足人才短板,做好人才文章。
近3年,学校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博士后和海外青年才俊,先后获得了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青年百人”计划等人才项目支持。学校以人才项目立项资助为牵引,大力支持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项目的主持人在国家级项目立项、获评国家级科技奖励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队伍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倪阳生告诉记者,以本科教育为例,纺织类高校正在逐步实现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教育资源输入为主转向“OBE”(成果产出导向),并强调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持续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各类教育一个根本,通过“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双导师制”等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教育各个阶段全面铺开,切实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人才梯队建设。
2016年以来,河南工程学院与河南豫发集团陆续共建锦荣服装学院、时尚产业学院、河南工程学院·豫发时尚产业研究院。2019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成立10周年座谈会上,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新10年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并揭牌成立了“纺织服装工程创新中心”。2021年1月,江南大学与江苏阳光集团续签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7月,常熟理工学院与盛虹集团旗下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达成校企合作。近几年,武汉纺织大学不仅成立了各类研究院,还与地方共建了仙桃非织造布产业研究院、江西共青城羽绒服产业研究院、襄阳产业用纺织品研究院。
“在推进纺织学科建设和优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江西工业技工学校做了多方面实践。”谭如民告诉记者,一是推动“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组织教师进企业,合作进行理论实际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引进企业大师、技能大师参与学校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建立各专业一体化师资培训体系,组建各层次技能工作室。二是强化市场引领,深化校企合作。根据产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与开发,运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纺织工人正由以往的传统工人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管理型转变,成为新时代的纺织人。纺织行业人才梯队的形成,为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实现纺织强国梦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本报记者 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