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献礼二十大 | 我校李竹同学获评“天津市向上向善好青年”

发布时间:2022-07-04文章来源:​校团委浏览次数:628

近日,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天津市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我校人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竹获评“崇德守信好青年”。

李竹,中共党员,人文学院编导1901班班长,学校广播中心站长。她热心公益服务,长期资助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累计3万余元,被津云、蓟州区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她守诺践行,在6年间往返蓟州区官庄镇双安村达100余次,志愿教学点燃了80余名孩子们的舞蹈梦想;她担当奉献,助力乡村振兴,帮助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她传承红色基因,利用假期开展讲解活动,为红色教育基地义务讲解140余场,让红色故事广为流传;她勤学实干,荣获3个国家级奖项、9个市级奖项,连续两年荣获校长奖学金,获得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她锐意进取,发挥专业特长,在学校广播站完成了共530150余次节目的录制及推送,受邀参加喜马拉雅、天津经济广播、天津经典音乐广播等节目。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工学子的责任和担当,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



山区孩子们的“竹子老师”

那是2015年的一个炎热夏天,在参加一次舞蹈汇报演出时,李竹发现初级班的唐一蔓蹲在墙角暗自抽泣,便上前询问情况。原来唐一蔓来自农村,每次来城里上课不仅需要走五里路、转三次车,每个月的课程费用家里负担起来有困难。一蔓怯怯地问道:“姐姐,你能来教我跳舞吗?我们村还有好多小朋友想学跳舞”!看着眼前这个泪汪汪的小姑娘,李竹不忍拒绝。于是在15岁那年,李竹便踏上了“乡村小教师”之路。

难忘高考后的那个暑假,刚下公交,突然大雨倾盆,上山的路变得坑洼泥泞,原本半个小时就能走到的教室,用了整整一小时。迟到了!李竹一路小跑进了教室,发现孩子们竟然一个都没少,都乖乖地做着课前准备,这让满身泥水的她湿了眼眶。“我以为你不会来了!”这个哭着的小朋友就是当年邀请她的唐一蔓。结束授课后,李竹拖着疲惫的身体,道路湿滑,一个趔趄,她不小心顺着陡坡摔了下去,疼痛呼啸而来,脸上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检查结果最后显示:跟踞韧带撕脱。但仅三个月之后,她瘦小的身影又出现在了蜿蜒的山路上……

为了当年的一个承诺,她6年往返双安村达100余次,志愿教学点燃了80余名孩子们的舞蹈梦想,她也成了山区孩子们的“竹子老师”。



红色教育基地的“动听女生”

李竹出生在革命老区蓟州区,姥姥、姥爷都是有50年以上党龄的离退休老干部,良好的家风使她从小就想把家乡的红色故事传递出去。小学五年级她就成为了天津市盘山烈士陵园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的义务讲解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李竹书桌上、床头柜上堆满了各类党史书籍,她不仅对烈士事迹和老区抗战历史进行深度学习,还自己动手编写解说词,曾在蓟州区小导游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近几年来,她利用假期时间出色完成了多项重要讲解任务,获得学员们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赞扬。累计接待人数达5000余人次,讲解场次达140余场,真正做到了“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现在的她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色文化传播者,让红色故事在津门大地广为流传。她也成了红色教育基地里的“动听女生”。

助力乡村振兴路上的“文化人”

大一时,李竹听到来自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同学时常提起家乡的非遗文化资源,不仅类型丰富而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因信息技术发展滞后等原因,一直没有传播出去。经过充分的准备,李竹和同学注册了一家传播非遗文化的“匠莘(天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从藏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到NFT技术的应用和小程序的开发她都亲力亲为,先后走访了天祝藏族自治县宣传部、团委等23家单位和37户家庭,最终签署了合作协议。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她带领团队进行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完成了非遗产品通证、非遗文化传承、非遗国潮文创和非遗民俗体验四部分的项目内容,累计帮助非遗传承人138户,平均每户增收2000余元,非遗传承人数增加近200人。她助力乡村振兴,保护了传统文化的接续传承,被当地人称为“文化人”。

李竹崇德守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传播红色基因,她让担当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奋斗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谱写了动人的青春华章。

(审稿:校团委 李贺 编辑:党委宣传部 刘旭虹)

图片来源:校团委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