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以《如何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发布时间:2022-06-07文章来源:浏览次数:139

2022年6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以《如何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文章作者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许昕。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如何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

许昕

历史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一个高频词。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这次全会《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2021年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全社会开展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强调全党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是为了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他还进一步明确:“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短短4个月内,习近平总书记至少3次在不同场合提到了历史自信,说明历史自信对当下的中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青年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主阵地,理应主动履职担责,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自信的理论脉络,挖掘历史自信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拓展增强青年学生历史自信的渠道,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青春的力量。

把握历史自信的深刻内涵

要想理解什么是历史自信,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自信。自信是一种自我肯定,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客观、科学的评价基础之上的,不是盲目的自我陶醉或者自我吹捧。历史自信是基于对过往历史的反思、总结产生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建立在对百年党史客观、公正、科学的认知基础上的自信,这种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它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回顾过去,更不是为了炫耀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是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汲取历史智慧,以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创造更加伟大的事业。它根源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人民至上的政治品格中;深植于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走过世纪风雨还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里;来自于新时代党带领人民战胜风险挑战,顺利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丰功伟绩中;体现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爱党、敬党、听党话、跟党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行动中。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必须把坚定历史自信与坚定“四个自信”统一起来,以历史自信坚定“四个自信”,以“四个自信”阐扬历史自信。

明确增强历史自信的现实意义

自信对一个人的发展意义非凡,特别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有了自信才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定力,才能披荆斩棘,从重重困难中杀出一条血路。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有没有历史自信决定着是否拥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否能够团结全国人民克服困难、团结一致,奋力实现既定目标。对每个党员而言,有没有对党的信心,决定着能不能够拥有充分的政治自觉,在大是大非面前具有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自觉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决议和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当今世界矛盾冲突频发,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世界经济遭遇逆全球化潮流,经济发展持续低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甚至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风险挑战。在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下,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支部建在连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做好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提升对党的信心,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今,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我们有理由,更有底气拥有自信,并把这种厚重的历史自信落实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00后是青年学生的主体,作为可以平视世界的一代,与前辈相比,他们成长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快速提升的时代,对国家的自信大多来自于个人成长的直接体验,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更富有激情。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青年学生对党史的认知不一定全面、系统、深刻,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比较容易理想化、表面化、片面化,也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混淆视听、扰乱思想,被别有用心的人带偏节奏,动摇、弱化历史自信。思政课教师要切实发挥青年学生领路人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保护新时代青年学生纯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帮助其澄清认识上的误区,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历史自信。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

强化历史认知,打牢青年学生历史自信的基础。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历史认知,历史自信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遇到风吹浪打就容易偏离航向。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做好历史史料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以正史为依据,以“三个历史决议”为准则,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百年党史融入课堂,为青年学生筑牢历史记忆、树立历史自信夯实基础。

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历史自信。要想树立历史自信,仅仅学习史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思政课作为青年学生的必修课,本身就包括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责任。大学生虽然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其抽象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还有所欠缺,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加以引导,通过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论文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的脉络,洞察史料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内在联系,把落脚点放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结论上,在润物无声中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自信。

抓住问题、结合现实,坚定青年学生的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问题就是难点,也是思想的结点,结点被打通,思想就能够得到提升。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回应学生的问题,结合现实,用历史智慧分析、解决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党史智慧的指导作用,增强其获得感,从而坚定历史自信。

【本文系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党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习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10058085)成果之一】

(作者系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