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第二课堂“金课” 助力“双减”提质增效
“能参加本次‘菜单式’的课后托管服务,为学生们介绍扎染的流程与方法,让他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特别开心。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帮助祖国的‘花骨朵’们全面发展,心里也特别有成就感。”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服工1804班的梁志与一起“教研”的伙伴们分享着自己在南开区实验学校讲课的感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服务“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提供丰富资源,提升学生课后服务质量。在天津工业大学,像梁志这样的大学生志愿者变得越来越多。他们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专业科技优势,投身到大学与中小学的“手拉手”教学实践中去,根据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特点和成长需求,结合专业所长,打造第二课堂“金课”,激发中小学生兴趣,拓展中小学生视野,助力“双减”扎实落地,实现大中小学协同育人。
培根铸魂,用红色精神为中小学生“精神补钙”
“有谁知道泸定桥什么样子?”一个问题引来五六个小朋友举手回答。“泸定桥是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路”“泸定桥特别危险”,稚嫩的声音在教室中回响。为了吸引小学生兴趣,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借助于动画视频,在“寓教于乐”中为南开区华苑小学讲述了红军长征的故事。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生党员则走进了西青区张家窝中学,围绕“信念”“创新”“英雄”“复兴”四个主题为中学生们讲述了题为“百年党史铸辉煌”的思政课,勉励同学们努力奋斗,勇于创新,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传承红色基因。
“真理的味道有点甜”“一根灯芯”“丰碑”等脍炙人口的革命故事纷纷出现在了“中小学课后服务”时间,大学生们引导小朋友们从“小思考”到“小分享”,从聆听“革命先辈”的故事到讲述“我”的故事,用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激荡着青少年们的心灵。
打破壁垒,用科学精神为中小学生“启智”
“同学们,你们见过机器人做俯卧撑吗?见过会跳舞的机器人吗?”随着“小老师”的提问,西青区水高庄小学的同学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纷纷围了过来。这是机械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小学生们量身定制的“机器人科普小课堂”。在大学生志愿者的指导下,同学们一边动手操控机器人,一边聆听着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的趋势和有关机器人的科技知识。
伴随着掌声、欢笑声和惊呼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悄然扎根。水高庄小学教师郭佳这样说到:“感谢大学生们来开展科普活动,用不一样的方式点燃了孩子们科学兴趣的‘明灯’,让他们感受到了科技的无限魅力,希望以后也能多帮助我们开展此类课后服务。”
以美育人,用人文精神为中小学生“润心”
颈部拉伸、肩背部伸展、转体运动……通过热身来舒展身体,以便让动作更加标准到位。静海区台头镇的小学生们的形体课要开始了。“我发现小朋友们有驼背和走路低头含胸的现象,我希望可以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形体课帮助他们及时纠正不良体态和习惯,让他们更加健康自信起来。”来自艺术学院服装表演专业的张宁认真地说到。除了量身定做的形体小课堂,艺术学院的同学们还为小学生送来了以《秋天的落叶》为主题的美术课,大手牵着小手在户外写生,共同捕捉、描绘、感受大自然之美。
和平区新星小学的同学们聚精会神听着讲解,看着短片,与来自人文学院的哥哥姐姐们积极互动。编导专业的大三学生李龙锐和孩子们分享着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电影知识,讲述影片奥运故事背后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这是一堂精心打造的寓教于“影”的互动示范课堂。活动以开展美育为契机,将传媒特色与课程思政、美育教育有机融合,增强了青少年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家国情怀。
我校充分发挥各学院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优秀学生资源优势,主动对接中小学,制定“供给菜单”,用心备课,助力提高“双减”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未来,学校将以更大力度推动学校与中小学常态化沟通、常态化联合开展实践活动,聚焦“提质”,精心打造服务课后服务的“金课”;聚焦“扩容”,汇聚大学校园专业优质资源;聚焦“赋能”,着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聚焦“增效”,向“课后三点半”要质量、要实效,打造一批大中小实践研学示范课,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助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更大力量。(审稿:党委学工部 王丽清 编辑:党委宣传部 刘旭虹)
图片来源:各相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