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化工学院多举措强化疫情期间就业服务工作

发布时间:2020-03-28文章来源:化学与化工学院 王欢 陈虹浏览次数:311

化学与化工学院按照学校部署,第一时间制定实施疫情期间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多举措强化疫情期间就业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减小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扎实推进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在协同推进上做“加法”

以动态、精准的毕业生就业档案为各类就业工作推进提供信息托底。学院对于2020348名本硕毕业生就业摸排100%全覆盖,对未就业学生建立一人一档100%全覆盖,由就业负责老师、辅导员相互配合建立和更新未就业学生就业状态动态台账。

结合摸排设立的24个信息采集点收集的信息分析,对毕业生进行分层分类,形成考研复试学生、公考意向学生、出国意向学生、本专业就业意向学生、跨专业就业意向学生、在津就业意向学生、原籍就业意向学生等共10类细分群体。


图片来源:化学与化工学院


以信息为纽带,为学院各系部、班导师、辅导员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提供抓手。建立“就业专项负责人-辅导员-班导师-各系部毕业设计导师”四级联动机制,集全院之力对未就业毕业生开展个性化辅导,增强就业信心,开展引导学生形成合理预期、规划职业路径、提升求职能力、精准推荐就业等就业推动工作。

一直以来,化工学院在政策、资金、指导、岗位四方面为就业工作提供全力支持,毕业年级班导师、辅导员就业帮扶工作纳入到了班导师、辅导员年度工作考核。

在资源整合上为学生做“减法”

立足疫情期间线上招聘信息更新快,信息处理难度大的特点,狠抓招聘信息收集与精准推送,组建学院就业协会,安排专人广泛收集、筛选、整合招聘信息,建立毕业生就业专项工作QQ群,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号“化说青春”开辟就业“云指导”专栏、“求职快讯”专栏,尽可能根据行业、地域等需求将招聘信息精准推送到学生的手中,让不同需求的同学能够精准的获得有效信息,在信息筛选上为学生做“减法”

在外拓内接上做“乘法”

目前,疫情对就业的冲击与创历史新高就业人数叠加,仅仅靠就业工作模式改变,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外拓渠道内促对接变得尤为重要。

以信为媒,盼舟楫相渡。化学与化工学院联合用人单位、全体校友、全院教师一起,和衷共济为学生开拓更为广泛的就业渠道。

狠抓用人单位邀请,梳理历届毕业生就业单位信息,主动“走”出去联系更多优质企业。做好学院已有相对固定的就业基地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及时掌握与更新,与学生动态就业需求相比配,实现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的高效对接。学院密切联系产学研合作对象企业,和北京新领先医药、凯莱英医药、药明康德、天津红日药业、正大天晴、盛虹石化、新希望六和、天津中车风电叶片等多家用人单位联系,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针对学院考研初试顺利通过、正备考复试的62名学生(占比全体本科毕业生21.16%),学院通过线上经验交流会、就业帮帮团等形式组织了40名就读于全国各高校2019届优秀毕业生,对学院2020届备考学生开展了考研复试“云”指导系列活动。无论是情景再现式还原复试全过程,还是复试的细节把握、调剂信息分享,都尽可能帮助备考学生更快掌握更多的复试技巧、调剂信息。


图片来源:化学与化工学院


在破解难题上做“除法”

挖掘就业推动工作背后的“关怀”底色,把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根本宗旨,寓精细管理于热情服务,为学生顺利毕业就业保驾护航。

对于春季毕业的研究生们,组织召开毕业研究生座谈会,帮助毕业生解答涉及学生毕业前切身利益的就业派遣、进津落户、档案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做好毕业生离校前服务无缝衔接,打好感情牌,赢得学生信赖。以此为基础,抓住毕业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这个重点难点。

针对毕业班同学们的求职困扰,学院辅导员老师、用人单位HR、优秀校友通过三方视角,在面试能力提升、形成合理就业预期、毕业生就业意识增强三方面为毕业生答疑解惑,提升毕业生就业力。


图片来源:化学与化工学院


心理疏导辅导不间断,“屏对屏”暖心关怀不能停。为了及时疏导疫情对毕业生就业择业的影响带来的负面情绪,学院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学办老师轮流在家接听解答,为学生们穿上心理“防护衣”。面对如今毕业生们都在家进行线上求职,对于求职的焦虑情绪会传达给家长,而家长过分担忧也会影响学生的情况,学院开展了“线上家访”活动,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就业。

化学与化工学院高度重视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始终把毕业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面对严峻挑战,学院也将继续以实现毕业生安全就业和充分就业作为重点,全员参与,协同推进,创新举措,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和就业工作两不误。(审稿:化学与化工学院 邵伟  编辑:宣传部 武冰洁)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