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疫情 促“心胜”——抗“疫”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点分析
庚子鼠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降临中华大地。面对突发的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冷静决策、科学部署,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救死扶伤,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投入到了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役之中。
在这一特殊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需要积极发挥作用,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正确应对非常规的生活状态,引领他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定理想信念、抵制谣言影响、克服消极情绪,以良好的心态投入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共同迎接疫情阻击战的伟大胜利。为此,必须特别注意完成好如下三点工作:
第一,坚定信念,引导学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密集做出指示批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周密方案,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推进与高效展开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关键作用。在这种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做到紧跟形势发展,第一时间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战疫”工作的最新指示、最新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相关政策方针,并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向广大青年学生传达,以此来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不会偏离正确轨道。要使学生们明确认识到,新中国虽然曾经多次面临重大挑战,如1998年长江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等,但每一次都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最后胜利。此次,我们也一定能够战胜疫情,中华民族也终将在磨难中走向新的辉煌。
第二,弘扬正气,帮助学生坚决抵制各类“意识形态病毒”的恶劣影响。疫情的突然爆发,确实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并且对人民群众的心理产生了一定冲击。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扭曲抗“疫”事实、攻击党和政府的谣言开始在网络上出现,并借由某些外媒的刻意报道而愈演愈烈。正如《人民日报》评价美国某些政客的丑陋表演时指出的,这些充斥着意识形态偏见的谣言也是“病毒”,其危害较之真正的病毒更甚。对青年学生而言,由于他们与网络媒介的接触十分频繁,而自身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所以较容易被所谓披着“真相”或“内幕”之类的谣言影响而产生心理波动。鉴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在信息传播层面的“正本清源”,一方面,要在第一时间向广大学生揭露各类谣言背后的真相及其潜藏的险恶用心,引导他们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另一方面,则是要积极用各种充满正能量的抗“疫”事迹去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全国人民万众一下、协力奋战的昂扬状态,增强其必胜信心。
第三,加强沟通,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正是我们对抗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对似乎无处不在又无法可见的病毒威胁,加之为防止疫情扩散长期居留在家,正处于心理建设活跃期的青年学生不免产生诸如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很容易导致其精神负担过重,甚至影响身体健康。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注意调整工作方法、丰富工作手段,充分利用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联动体系,积极构建辅导员、班导师、思政课教师等与学生的联络机制,并主动探索在疫情期间的思政课线上教学过程中设立专门的心理干预模块,实时、持续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情况,对情绪出现波动(特别是身处疫情高发地区)的学生进行适度劝解,对问题较严重者及时上报信息请求专业心理干预,以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奋战疫情,必先“心胜”。在全国疫情阻击战进入关键期之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承担起自身使命,帮助广大学生筑牢抗击疫情的心理防线,坚定他们在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心与信心。(审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聂丽琴 编辑:宣传部 武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