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打好战“疫”,人文学院全体教师开展线上教学学习探索

发布时间:2020-02-21文章来源:人文学院 田时雨浏览次数:178

“疫情就是命令”。教师是前线的逆行者,但却是学生的领路人。为了更好完成网上教学工作,人文学院公共外语教师、专业课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方式,全力保障网络教学有序开展。

线上教学如何让“教”“学”“评”三者有效关联,形成教学闭环?结合文科学科的特点,人文学院的教师们经历了广泛尝试、因地制宜、评价反馈三个阶段,最终选出了适合各专业线上教学模式。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学习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在不能见面的日子里,为了呈现一个更多元更立体更生动的线上课堂人文学院的教师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认真备课纷纷准备化身“网红”,进行线上授课。


图片来源:人文学院


传媒艺术系魏旭老师在他的备课方略中讲到,对于本科高年级,他比较重视激发学生们对于课程内容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课程的基本资料、知识点、作业等,主阵地就是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除此之外,要充分重视“微信群”这样即时性强的工具。在微信群里,抛出课程的核心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了泛雅平台知识点的基础上,围绕着提出的问题“聊起来”,会形成比课堂教学更强的互动性。而对于第一次上课的同学们来说,比如《中外广播电视史》这门课,重点在于向他们提供适量而又精致的阅读资料,在阅读的基础上,布置作业,并建立微信交流群,引导学生们把一些问题拿到微信群这一“公共空间”进行讨论。同时,微信群还可以发挥安抚学生情绪的功能。

传媒艺术系的韩秋月老师很早就开始了音频的录制。从1月31开始,在2月72月10,多次录制音频;修改以往的PPT,使之适应音频的收听和观看,力求两者完全对应;将录制的音频和PPT发到一个公共邮箱,并建立“编导17戏剧艺术”的微信群,将有关信息下发到群里,提醒大家下载、收听、收看;布置实践课程的作品话剧《我爱桃花》的观摩,并布置作业,同时又发给学生这部话剧的word文档的剧本;每周录一次理论课程的音频,要求学生观摩一部作品,完成一次作业,音频讲解作业并给出作业的分数,不间断,直到能够正常复课的时候,与正式课堂教学接轨。

人文学院公共外语的所有老师们同样也在紧锣密鼓地熟悉新教材,在电脑上做足课前设置等准备工作,力求为学生呈现更加立体多元的公共外语课。

大学外语教学部第一教研室的葛士豪老师制作了视听说课程的PPT,作为本学期的补充材料,并配有视频为同学们拓宽视野。张金柱老师认为大部分学生不会把厚重的英语课本带回家,建议学生参照“u校园”内容,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张老师说:“学生先过一遍,有思考,还是会有效果的此外笔记作业跟开学测试的结果作为平时成绩也会激励学生更好停课不停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第二教研室刘丽津老师说:“直播网课对于我们的确是一种考验,所以最近大家经常会进行学习交流。老师们通过微信群小组讨论,在线找数据,以及远程试用各种平台,都是希望把即将到来的在线教学变成一个有趣的知识传授途径。通过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来内化知识,同时帮助学生保持好健康的情绪状态,一面学习新知,一面耐心等待回到校园的那一天。

值此特殊时期,人文学院全体教师始终铭记,线上教学依旧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平台是否有效、方便,学生的反馈是最重要的。人文学院各教研室完成平台筛选并试用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询问与调研。学生反馈,除了用网高峰时段有的平台会出现卡顿的情况初期使用不熟练外,其他效果都不错,可以满足学习、答疑的需要。

经过前期的探索,人文学院全体教师现在组成了以“超星”“u校园”“雨课堂”“学通网”为平台的教学体系,覆盖“教”“学”“评”三大板块,让学生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有抓手、有方向。今后人文学院教师将继续探索更高效、更便捷的线上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老师有行动,学生有响应,为教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审稿人文学院 楼稚明 编辑:宣传部 武冰洁)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