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早报》以《京津冀专家聚津研讨助力纺织类非遗传承》为题对我校做了报道

发布时间:2015-07-16文章来源:《渤海早报》浏览次数:448

2015715日,《渤海早报》以《京津冀专家聚津研讨助力纺织类非遗传承》为题对我校做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京津冀专家聚津研讨

助力纺织类非遗传承

渤海早报讯 (记者 邵隽)近日,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讨会在天津工业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发起,来自全国政府部门、保护中心、协会以及部分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企业和相关高校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天津工业大学赵宏副校长介绍了天津工业大学近年来在传统与现代的学术探索中取得的成果。记者了解到,天津工业大学现代纺织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以文化传承为历史使命,对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况进行了系统调研。在调研中发现,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仅省市级以上的传承项目就有30项之多;品类也较繁盛,有服装、毯、床品、缂丝、鞋帽、民俗等;分布也比较广泛,既有在都市中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大型企业,又有散布在几十个村落的家庭作坊支撑起来的非遗项目。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京津冀区域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又同宗同源,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县等多级保护层级,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类保护方式和企业、传承人、行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保护体系。但就保护传承现状来说,保护程度不一而足:有的项目生产性保护做得较好,有的项目只好以机器生产来贴补手工生产的高昂成本。而绝大多数传承项目都面临着传承后继无人的状态。

从总体上来看,京津冀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程度差异较大,发展空间也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协同创新、借势发展,以地域为参照,追踪溯源,系统地探索分布在三地的纺织技艺,引领大学生与研究者对于传统与现代的探索与实践。同时,激发传承人正视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的看待传统与时尚、艺术与生活,为非遗项目融入当代、融入生活创造理论与发展的空间。

据悉,京津冀三地的非遗保护部门近年来在非遗的传承创新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京津冀区域内也有天津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在纺织服装方面有鲜明特色的高校,如果三地的相关部门、传承人、高校等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传承项目为纽带进行协同创新,就很有可能改善目前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

会上,主办方就建设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协同创新基地和“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纬传习所”的建设达成了初步意向。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