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微博客户端第一财经以《全球联动解决防疫物资供应长短期矛盾》对我校做了报道

发布时间:2020-04-08文章来源:浏览次数:243

202047日新浪财经微博客户端第一财经以《全球联动解决防疫物资供应长短期矛盾》对我校做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全球联动解决防疫物资供应长短期矛盾

要充分认识疫情的极度复杂性和长期性,建议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协调各国市场,做好全球物资生产供应的平稳运行。中国企业为世界提供防疫物资的时候既要掌握防疫物资的供求规律,巩固世界防疫成果,同时也要切实保障企业和工人利益。



目前,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持续向好,随着复工复课进程,中国口罩等防疫物资的需求将保持平稳。但是疫情在全球蔓延,二十国集团(G20)呼吁“加大生产能力,以满足疫情期间相关医疗用品日益增加的需求,同时,确保这些医疗用品保持合理价格水平”。因此,要充分认识疫情的极度复杂性和长期性,建议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协调各国市场,做好全球物资生产供应的平稳运行。中国企业为世界提供防疫物资的时候既要掌握防疫物资的供求规律,巩固世界防疫成果,同时也要切实保障企业和工人利益。

一、国内防疫物资面临短期产能不足和长期产能过剩的周期问题,国外疫情的需求将放大这种错配效应。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防疫物资短期需求暴涨,但可以想象疫情平息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需求暴跌,严重影响防疫物资企业的生产经营,这在中国口罩行业已经得到验证。例如,2019年中国内地口罩产量超过50亿只,日产2000多万只,超过世界产量的一半。其中,可用于病毒防护的医用口罩占比54%。面对口罩紧缺,2020年初以来3000多家企业转产口罩医疗器械,有汽车企业、通信企业、纸尿裤企业、太阳能企业、服装企业,目前日产超过2亿只。同时,一套口罩生产设备的价格从25万元涨到120万元,涨价380%;口罩原材料熔喷布每吨价格从1.8万元涨价到35万元,是原来的20倍。

长期来看,疫情和口罩需求周期的变化,可能会造成行业的大起大落。需求暴涨暴跌会带来工人就业潮和失业潮,加深这次危机的深度和广度。据统计,2018年末,全国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合计从业人员为5.33亿人,就业人口7.5亿,城镇居民8.5亿。如果按照上述人口每日佩戴一个,高峰期一次性口罩日需求量超过5亿只,日产能需要较2019年提高20倍。

在中国疫情严重时期,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和保障企业利益,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等出台文件明确,已将相关医疗防护物资列入国家储备。对于企业加大生产力度、扩大产能而多生产出来的口罩等防护物资,政府将兜底收购。但是随着疫情得到控制,需求将会大幅回落。目前,电商平台一次性口罩价格已经回落到1/只的水平,考虑到原材料和物流成本的上涨,基本上已经和疫情前差不多。疫情过后,防疫物资需求更是会回到疫情以前的水平,则行业缩水95%。一堆口罩生产线可能报废,防护服、呼吸机和检验试剂盒也存在此类问题。

疫情全球加速暴发,截至4611时,海外确诊病例超过119万。预计未来2个月,国外对呼吸机、检验试剂盒等各类防疫物资需求还将大幅增加,远远超过产能。各国都可能纷纷要求我国提供援助或供货。需求在疫情高峰期间远远超过产能瓶颈,但扩大产能既受到供应链的制约,也受限于投产生产线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错配。西方一些精明的企业家也认识到长期看转产防疫物资属于非理性行为,例如,马斯克虽然声称要转产呼吸机,但几天后还是选择从中国购买。国外疫情的需求,只是放大我国这种错配效应,无法解决长短期矛盾,导致我国资源浪费。因此,建议通过WHO宣传防疫物资相关企业承受的产能过剩风险和疫情过后的库存跌价损失。

二、中国前期经验:发挥各国政府有为之手、市场无形之手构建世界防疫大市场。

中国前期经验表明抗疫需要世界各国政府发挥“有为之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调控。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的“强有力的指挥中心”很关键,需要WHO从生产、销售到口罩生产线生命周期结束,对各国企业,包括主要供货商的中国企业给出明确的具体可信的“远期指导”。在生产环节、分配环节,消费者、生产者两个领域都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坚持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随着疫情变化适度调整。中国政府前期一些做法可以供各国政府借鉴。

一是建议WHO在生产环节加强信息服务和指导。WHO及相关机构评估全球防疫工作的缺口和产能目标,通过WHO平台提供国内外信息有效传导市场信号。各国政府对防疫物资由征用转为各国政府签长期订单,稳定生产企业的长期预期。各国政府加强防疫物资及其原材料用行政手段供应保障和有效配置工作。

二是建议各国在分配环节采用市场手段和民生托底手段相结合。最近几十年各国收入分配不断恶化,发达国家中的弱势群体也在增多。市场手段适时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一方面,允许企业根据供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另一方面,政府手段就是对弱势群体保障供给。在分配环节,对于弱势群体,各国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机构和群体给予一定的配给,减少疫情对弱势群体的伤害。在生产环节,对于企业,政府可以组织签订长单和分期交付订单,稳定生产预期。在零售环节,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对个人预约开展长期的分期交付订单。

三是建议政府在供求调节环节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调度企业积极性。比如,可以实行积分制。按照过去在疫情期间供应数量多少给予积分,然后根据积分制分配政府和医疗体系的长期订单。各国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口罩生产销售企业对接需求单位从而更为有效稳定地配置口罩类型和数量,节约社会对医生防疫用N95口罩的消耗,减少囤积和恐慌,保护复工企业和员工。

四是建议我国政府控制新增产能,实行新老划断,未来新增生产线不再享受政府包销。指导生产普通口罩的企业通过三班倒和技术改造的形式来扩大产能,而不是随意扩大口罩生产线。

五是建议立足持久战准备改进生产工艺,节约成本。在疫情警报尚未解除之前,建议各国政府关注重点以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为主。创新思路,由于一次性医用口罩主材是熔喷无纺布,加上鼻梁条、耳挂松紧带制成。后两者可以重复使用。这样,无纺布可以像卫生纸一样连续生产成卷,可以极大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

六是建议各国在应急缓冲环节加强各级储备。除了国家层面应急管理部建立战略物资应急储备外,通过WHO敦促疫情之后各国建立一定的防疫物资应急储备,保证在防疫物资价格回落时收储。同时,做好防疫物资低价保护预案,届时对于日常使用的口罩等物资,鼓励各单位进行一定的采购和储备,在秋冬之际发放给群众,以备应急之需,同时平滑市场供求。

七是建议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市场,增加供给,扩大销路,整合产业链。统筹防疫物资优先满足国内需要和积极出口,制定国内供不应求或国外高价抢购的应对预案,鼓励企业先行满足内需,对于防疫物资或者上游例如熔喷布企业,政府可根据进出口形势取消出口退税,保障国内供给。建议出口企业根据订单的多少和订单的长短,优先接受长单,减少订单的暴涨暴跌。同时,分散和就近布局产业链,利用中国经济规模大、韧性强的特点,可以在疫情较好的西部省区大规模生产口罩,以防在东南沿海人口流动大省暴发二次疫情导致供应中断。

三、中国的政府、民间爱心捐助和企业的有偿供给相结合。

国外疫情不断蔓延,对于援助国外,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倡国,中国应该将各级政府、民间爱心捐助和企业有偿供给相结合,同时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严惩不法商贩。

一是政府援助的特点是及时救急,量小、质高,但“雪中送炭”。建议WHO制定疫情危险和医疗紧缺国家名单,作为我国排定优先供应次序的参考。

二是民间爱心捐助特点是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定点、量小、持续。

三是企业有偿供给特点是量大、质优。鼓励电商企业走出去,借助国外消费者转向线上购买和寻求防疫物资的时机,加快走出去步伐,发展国外电商业务。

四是防疫物资企业抓住契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可选择“一带一路”相关地区投资建厂,尤其在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应对疫情扩散,也有利于供应链稳定。

(温建东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李永宁系天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