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育报报》第A3版以《以新视角看如何提高思政理论课实效性——本市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场网上集体备课观点集萃》对我校做了报道

发布时间:2020-03-31文章来源:浏览次数:260

2020330日《天津教育报》第A3版以《以新视角看如何提高思政理论课实效性——本市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场网上集体备课观点集萃》对我校做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以新视角看如何提高思政理论课实效性

本市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场网上集体备课观点集萃

本报记者 刘佳

319日下午,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一周年之际,天津市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场网上集体备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平台进行。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于剑应邀担任主讲人,作了题为“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基于教育界的共识和非思政课教师的视角”的讲座。本市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成员、高校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和全体思政课教师参加了备课。


于剑教授的报告以“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基于教育界的共识和非思政课教师的视角”为主题,从思政课教师的挑战与机遇、思政课目标实现的学理路径、提高思政理论课实效性探索三个方面,重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多学科多视角生动阐释了思政教师对学生、对课堂的重要影响力,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广征博引,以例释义,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案例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阐释了“八个相统一”的内涵和要求,呈现了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备课活动结束后,思政教师们根据于剑教授所讲内容,阐述了自己的学习感受和进一步思考。

天津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教师李来容表示,参与集体备课后主要有两点收获:一是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运用。于剑教授不仅在论证意识形态功能和形成机制的学理路径,而且在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中,都大量运用了生物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引入了多个模型设计,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新颖而别致。二是注重案例的具体分析。报告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把教科书与新时代中国实际融为一体,在具体授课中要贴近实际、贴近对象、贴近具体。这也提醒我们广大的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讲台,而要依据自身学科和学术背景,发挥和扩大在课堂和学生中的影响力,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地讲好每一堂思政课。

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原宙表示,于剑教授的讲授让他深受启发。第一,要坚持以理服人。思政课教师需要结合社会现实与实践,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第二,要坚持以事晓人。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文化故事、英雄故事、世界故事,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第三,要坚持以情化人。思政课教师需要自觉做到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感染学生,使学生明确自己所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

天津工业大学思政教师陈静表示,于剑教授的公开课从教育界共识和非思政课教师的视角提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今天看今天、跳出思政看思政”的一种更加积极、更恢宏开阔的看待思政教育的角度,提出“思政课要科学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要“整合一切可用资源,彻底改革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陈静认为,这些对思政专业课教师确实具有启发意义,思政教育要获得旺盛生命力,需要不断创新,自我审视和调整,对于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不必有门户之见。

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成员将集体备课的收获融入对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并表示以将民航行业特点融入马原理课程教学为目标,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对民航大学学生的认同感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师陈燕芽表示:“于剑教授用八个跨学科的鲜活案例分析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对青年教师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思政课教师欲‘化’学生须‘先化己’。当前国内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在此特殊历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提出更高要求,思政课内容应坚持政治站位的基础上,讲学生‘喜欢听’的思政课,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参与了集体备课,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潘彩霞谈到,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理论素养,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时代课题是一个很好的回应。于剑教授既有历史总结,也有现实思考,既有关注学生主体需求,也聚焦教师主导供应,既有调研设计,也有理论提升,进而达到教与学、需求端和供给端的矛盾能够化解。我们思政课教师应该抓住新时代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新情况,完成新使命和新目标。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