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本科教育改革(魏亚平)

发布时间:2018-12-25文章来源:天津市教学名师 魏亚平浏览次数:459

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出了“高等学校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德树人的成效”,又提出“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强“一流本科教育”要求,本人对这些观点颇感振奋。通过认真学习和思考,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顶层设计的宏观背景下,实现微观策略的扎根落地至关重要,在此谈谈几点认识。

1.参与全局设计

互联网时代迅速瓦解了过去人为建立起来的学科体系,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知识的贯通和综合创造了条件,使本科教育活动的全链条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照教育规律和本科生身心发展规律重构新时代本科教育活动链条,基本包括了如下节点: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专业标准——专业融合与重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手段方法重构。在这一链条中,教师有必要深入了解至直接参与全链条设计,特别是源头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方案,以便了解整个专业构造和课程体系的架构,明确能力达成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与方法的设计,以此达到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要求如果只了解关注自己单独的课程,不知课程与全链条的融合关系和对目标达成的嵌入支撑作用,教学中就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尺度难以把握,甚至可能会偏离宏观教学目标,对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形不成合力。目前教师并没有充分动员起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也缺乏相应约束机制,需要研究如何使教师有更多的全局参与机会与话语权。

2.深耕课程内容

课程是连接学科与专业的桥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重要的环节是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以经管类课程为例,课程内容需贴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紧密结合经济环境和商业逻辑,讲深讲透基本原理;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最新发展;课程教学方法可借助“大智移云”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立体化、可视化、智能化、实务化。

专业融合重构中将会涉及众多课程调整,学校总体规划是各专业总学分降调,因此多数需压缩现有课时,内容改革唯有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内容深耕,提高含金量来实现,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转型,转型比创新更难,难在思维惯性转变,很多教师需要忘掉曾经拥有的核心竞争力,超越自己。

解决转型超越难题,可尝试通过改造组织结构来解决。现有的系、教研室教学组织设置更多地承担了行政工作,已不适应现代教育,需要改进。根据管理理论,组织结构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绩效。因此可考虑按照课程模块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教育研究组织,依靠团队同行的智慧力量,创新改革本科教学内容和方法,深入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实现课程和教学方式的转型创新。

3.精准评价激励

对于教师激励,以往实践表明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教师评价激励问题有过多的副作用,不利于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师价值的实现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因此要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我校明确规定的“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已深入人心,广为人知;教学型职务评聘亦是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的积极策略,这些策略导向作用非常强。

但是仍有不少老师对是否刚性执行心怀疑虑,因此除非特殊原因,坚持这一政策能够收到信号效应明确减少管理成本之效用。

此外,学校有众多的创新基地、教学团队、示范中心等,这些教学平台对教师找到学科归属感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平台并没有特别突出课程的作用,还存在着看理念、做材料现象。所以还需从微观角度了解教师特点和价值诉求,进一步精准评价激励,瞄准实施成效,务实避虚,评价与激励的层次下沉到课程层次,给一线教师提供真正可施展宏图的用武之地。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