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教师的三点体会(李铁)

发布时间:2018-12-25文章来源:天津市教学名师 李铁浏览次数:824

我1996年从湖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天津纺织工学院服装系教书。转眼之间22年过去了,我与天津工业大学一同成长、进步,在前辈教师和领导们的悉心关怀、帮助之下,由刚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中年教师。下面我将自己对做好教师工作的三点体会汇报如下,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一、教师首先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胜任教师的岗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课程信息量丰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学术的发展、获得知识的更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摒弃无知与狂妄。

由于影视动画是咱们学校较为年轻的专业方向,面临着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充实,影视动画产业本身又有着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所以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很快。由于学院教学工作的需要,我面临着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肩负着动画专业和动画实验中心的管理任务;再加上科研、论文、教材和专著的任务,所以我总觉得时间是那样的宝贵,没有整块时间,就只能一分、一秒地挤时间。我的学习成效得益于有效的“时间管理”,几乎将生活中所有琐碎的时间全都利用了起来。读书还要有总结,所以每到寒暑假便是我尤为开心的时期,可以用这些整的时间来将那些琐碎的阅读成果予以整理和归纳。

为了开设并上好所承担的课程,我购买了几千册的专业书籍,长灯不熄,夜以继日,埋头于书山学海之中,备课的资料和手稿装满了几十个纸箱子;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向专家和前辈请教。

为了上好主讲的“世界动画史”本科课程,从2003年开始对世界动画历史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用15年的时间学习、备课不辍,撰写完成《美国动画史》《法国动画史》《捷克与斯洛伐克动画史》《中国动画史》《英国动画史》《苏联动画史》《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动画史》《加拿大动画史》,填补了国内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其中《美国动画史》获得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中国动画史》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并入选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院领导及老师们的帮助,终于圆满完成了这些教学任务,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和科研上所取得的这点成绩,有赖于领导、同事、家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学校、学院为我所提供的设备、资料、资金、时间等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我将每次备课都当成写教材,虽然花费的时间很多,但是能够随时对学生们的接受效果进行检验,然后再进行重新修订,丰富教学案例。我将这个方法教给青年老师们,因此动画专业的老师大多数人都出版过多部教材。大家都要保持赛跑的状态,团队的力量也能够不断提升。我觉得自己要成为一个教学团队的领跑者,只有自身不断前进才不怕被超越。我自豪于能一直保持着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在工作中要勇挑重担

从2003年开始我接受学院领导的工作安排,负责筹建艺术学院的数码艺术新专业方向。当时数码艺术是国内外刚刚起步的专业方向。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之后,首先,在学院领导的直接指导下组建了一个年轻、务实、高效的课程小组,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高校的相关专业资料,度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在学院领导、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几十份新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计划、教学大纲、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教学大纲都按时、优质完成。同时,还完成了多门主干课程的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准备工作。数码艺术专业实验室的规划和设备论证也都如期完成,并争取到十五规划设备投资120余万元,为2003年招收两个数码艺术班作好了一切软件和硬件的准备。

从2005年开始,学校在数码艺术专业方向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动画专业并作为学校的特色专业进行发展,因此也给予了更多资金上的支持。就这样,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动画专业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动画专业的办学条件从只有几台电脑发展到拥有两千多万的设备总值,从只有一间实验室发展到拥有两千多平米的实验、实践教学空间。

除却硬件和空间条件,动画专业当时还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我决定深入研究外国动画企业的制作流程,希望以此为启发建立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动画的制作流程进行分解,然后创立了动画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当时其他学校动画专业的课程都是相对独立的,各个课程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而我校动画教学团队将动画前期、动画中期、动画后期的课程都依据制作流程串接了起来,构成了一个贴近动画产业化的教学体系。动画专业目前已经成为天津市品牌专业、天津市优势特色建设专业,动画实验中心已经获批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十分感激当时艺术学院的徐东院长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加任务、压担子往往可以使青年教师的肩膀更加坚实,能得到更好的锻炼,获得更快的成长。

三、教师一定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记得在翻阅《湖南大学校史》时曾经读到,南宋理学大师张栻和朱熹曾经在岳麓书院讲学,在讲堂上两位大师设椅并坐,在讲堂下几百学生席地而坐,两位大师不是呆板地传习讲授,而是于共同处互相谈论、参补;于不同处互相批驳、争辩,史称“朱张会讲”,从学者千余人,为一时之胜。现在读来都想象得到当时两位大师纵横捭阖、潇洒肆意的风采,学生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理学的思辨方法。合卷而思,在教学、教法上我应当学习和探索的东西还很多。

在教学中我主要尝试在学生和教学内容这两个焦点之间谋求一种平衡,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教学对象和目标任务一旦发生变化,我就立即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特定的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尽可能地学习好特定的内容,对学生平等相待、因材施教。

与此同时,我向前辈教师们学习教学经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学采取机动性和情境性,依据教学具体情境的变化而灵活变通,在课堂上尽力做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课下则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对话机制和学生在自学中获得帮助的机制,对学生的设计成果作出积极的评价和回应。

我的学生们大多亲切地称我为“铁哥”,正是由于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合作伙伴,而不是长幼尊卑分明的师生关系。这得益于我的老师何人可教授的影响,他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是相互的。所以我时常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帮助他们做人生规划,让他们把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认为知识是很容易丢失的,但是那些指引性思想的东西永远都不会丢失。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便有这种传承和教授的责任。

我在日常学习工作中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每天要将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写下来,完成后就打个对勾,然后一周一清理。脑海中要有一个橡皮擦,过一段时间就要清空一下自己,把一段时间的事情尽快完成,然后擦去,把造成压力的负能量都擦去了,就会永远都充满着战斗力,充满着不断前进的昂扬动力,这也是我能够以万般的热情对待自己的教育生涯的原因。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