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认识提升为先导 创新理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李红霞)

发布时间:2018-12-17文章来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李红霞浏览次数:684

如今的高校教育正处于发展不平衡、发展停滞这样一个阶段,怎样才能把大学办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基地?怎样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高品德、高素质、高精尖人才?是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打造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本科、一流的人才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

如何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们组织学院师生进行了反复的学习研讨,也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学院党委、师生党支部组织党员多次进行学习交流,我们认为,目前学校、学院要进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入手,要改变目前教师队伍尚存在的育人责任、担当淡漠;科研、创新意识不强;荣誉感、事业心低等问题。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事业心和凝聚力;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要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绩效工资等评价中,充分考虑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聚焦学生学习效果,讲好每一堂课,关注每一名学生成长成才。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必须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改革外,还是要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要把我党产生的历史原因,建党的宗旨、意识、奋斗目标讲清楚;把我党经历的屈辱、苦难、流血、牺牲讲清楚。让当代的青年党员深刻了解党的历史,深切体会党和革命先辈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出的巨大贡献,使每个党员感同身受,时时感受到今天的辉煌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地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要让师生党员从心底认识到民族复兴的重任是他们至高无尚的选择。

要教育师生党员,深刻理解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明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年以后的事,需要所有教职员工集体参与建设;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16年以后的事,中青年教职员工都是其中的建设者、参与者;2049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青年教职员工是建设的主力军。而所有参与者、建设者都将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将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者和享受者!

作为参与者、建设者、享受者的高校师生,就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状态,从现在做起,成为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践行者,成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建设者,要时刻想着如何建设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本科、一流的人才,要群策群力、想方设法为教育思想改革提供方法、路径、理念;要从培养一流的人才出发,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内涵,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承高尚品德,教授专业知识,解决人生困惑,因此,我们要有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要时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教育的受体是学生,学生是人才的基础,未来的优秀人才就是在校大学生。而这些学生能不能成为人才,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正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需要一大批“德智体美劳”相结合的践行者,现在的青年学生离新时代新形势所要求的综合素质相距甚远,他们始终没有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洪流中来,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群体仍然徘徊在中学拼命、大学享受的怪圈之中,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教育引领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要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认识我国已经走上世界历史的舞台,认识当代大学生是未来50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生力军。时代急需青年人才参与国家建设!这种历史使命无疑是由当代大学生来承担的,别无选择!

为了实现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我们必须教育引领在校学生练就实现中国梦的过硬本领。首先要使他们从思想上警觉起来,要深刻认识到大学阶段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要利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刻苦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本领,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其次,必须教育引领他们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作为自己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的行动指南。第三,必须教育引领他们用优秀的文化滋养身心,用一流的专业武装自己。要深刻领悟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积累开拓创新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要认真学习一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占领学术前沿,为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而不懈努力。第四,必须教育引领他们不能只局限于做一个专业技术人才、一个学者、一个专家,更要做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有人文关怀的人。

大学的根本任务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人。做为工科学院,教师几乎都是工科专业教师,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知识学习,所以必须改变单纯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模式,激发课程思政活力,强调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位教师承担的育人责任,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一流专业人才。

要大力推进文理工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要建立学科、专业融合的机制体制,让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专业为一流的学生服务,造就一大批文理工知识交叉融合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思想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将惠及当代和将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会,以问题为导向,认真研究,反复探讨,汇聚广大党员和师生的智慧,探索出科学的正确的改革思路,为成功实现学校“培养一流人才,建设‘双一流’高校”作出贡献。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