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一流人才培养 推动学院建设和发展上水平(成玲)
金秋十月,为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校启动了教育思想大讨论。按照学校党委统一部署和安排,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了以“培养一流人才,建设‘双一流’高校”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中来。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入学习和讨论,在思想得到了很大提升,感想很深。
一、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培养一流人才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人才培养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大学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于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发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个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员令。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自觉扛起培养一流人才的时代重任。
二、充分理解“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实质和意义,深入思考深刻剖析发展瓶颈问题,进一步找准定位和目标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以本为本”,即以本科教育为高校教育的基石,以本科人才培养为高校育人的根本;把“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份、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为新时代的本科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之下,一流的高校和学科必须具备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条件,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高等教育顺利度过改革创新深水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离,才能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我校自建校以来,经过几代人六十年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学校整体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进入了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学校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也进入了事业发展的关键期。我们知道,一流的大学和学科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我校要实现具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人才培养上有更大作为,能否培养出更多一流人才。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然伴随着在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培养体系与培养模式、教风与学风、培养质量保障和体制机制等的深刻变革,这就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学科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拔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坚定不移地确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全方位进行理念转变、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对制约一流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深刻剖析,进一步找准定位和目标,切实抓住机遇、推进事业加速发展。
三、以“双一流”目标为牵引,对标一流,寻找差距,不断推动学院建设和发展上水平
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既是我们总结过往、反省自身的一次思想洗礼,更是我们肩负使命,促进学校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次主动选择。因此,必须突出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即在教育思想大讨论过程中,要以“双一流”建设目标为牵引,根据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工作,聚焦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对标一流,寻找差距,把关键问题和差距找准,有的放矢,切实把“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落到实处。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学校新成立的学院,经过原理学院多年的建设,在本科教学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如:拥有天津市级精品课程、天津市实验示范中心,培养的学生在国家和天津市大学物理竞赛中屡获佳绩等等,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实力。但是,在新的发展环境和要求下,特别是按照学校“工科做强,理科做优,文科做精”的建设思路要求下,还需要进行精心谋划和布局。一是,以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契机,进一步梳理学科专业特色,凝练学科专业方向,明确办学思路和建设目标,突出内涵建设,制定出“整体提升、重点突破”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评价的创新,为提升学院人才培养的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理念。即: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是他们切实成为本科教育的主体。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广大教师以身立教,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人才专业塑造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三是,结合学校和学院实际,积极推进物理学科专业与工学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依托学校工科背景和纺织特色学科优势,探索具有工大特色的理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整体人才水平,推动学院事业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