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挑战 新作为(陈树发)

发布时间:2018-12-17文章来源:后勤党委书记 陈树发浏览次数:108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校正处于建设具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关键期,整体发展质量和综合水平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培养体系与模式、教风与学风、培养质量保障以及体制机制面临新挑战。学校后勤工作作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落脚点,必须提高认识,谋求更高质量内涵发展,要在“双一流”建设中不断以“全心全意为师生提供一流后勤服务”为目标,在新时代为学校发展做出后勤人的新作为。

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时代

中国教育正在进入一个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新时代,一个中国人民享受世界水平现代化教育的新时代,一个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对高校而言,我们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对高校后勤而言,同样承担着育人职责,要在服务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加大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物质生活、校园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不断满足师生对日益增长的美好校园生活的需要。

二、我校教育事业面临新挑战

经过60年不懈奋斗,我校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整体发展质量和综合水平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培养体系与模式、教风与学风、培养质量保障以及体制机制的面临新挑战。后勤保障工作是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既是学校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坚实保障,又是学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的使命要求下,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直面挑战。

我校后勤保障工作,负责全校2.8万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一流的高校就要有一流的后勤。当前,全校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与学校后勤工作的客观发展现状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西青主校区已经投入使用十余年,整体教学设施设备的维修维护需求与历年的经费投入不匹配;后勤工作涉及师生基本生活,高效专业的服务质量与后勤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匹配;后勤工作千头万绪,对后勤工作无所不能的需求与学校的配套政策不匹配。

三、我校后勤工作展现新作为

挑战就是动力。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后勤工作的服务质量、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必须展现新作为。我校后勤工作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以“一流后勤”为目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寻新方法,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讲政治、顾大局。虽然后勤工作不是中心,但是要服务中心;后勤工作不是大局,但又牵动大局。讲政治就是要将政治意识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要与全校师生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要与做好自己的本职岗位工作紧密结合。顾大局就是要站在学校利益的角度去想事情,站在师生利益的角度去干事情。后勤党委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上级党委党风廉政建设要求,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要求落实到实处。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做到十个“坚决禁止”。对设备采购、公务接待等问题易发多发的环节,严格监督管理,强化制度约束,预防各类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讲奉献、敢担当。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立足本职工作,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不断增强保障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按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学校后勤人员也是一个不站讲台的老师,应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认真工作,奉献后勤人的工作热情,也要具有较强的师德意识和师德水平,主动担当起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

讲效率、提水平。在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坚持以师生为本,讲求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在工作前期,通过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听取学生、家长、教师、校外人士的意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重视问题的反馈机制,注重执行中的监控和评估,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资源,及时公布相关制度和工作措施,让师生充分理解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争取最大的理解和共鸣。做到工作既高效推进,又稳定和谐。

讲团结、带队伍。在当前我校发展的关键时期,激发后勤人团结战斗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后勤人的工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选拔素质高且有领导能力的人员担任后勤工作的管理者,保证后勤管理工作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对现有的后勤工作人员有计划地进行提升培训,针对不同工作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促进后勤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

总之,后勤人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服务教学为中心,以搞好服务保障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人员素质提升为手段,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版权所有: 2014 天津工业大学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津ICP备05004363号 津教备0187号